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道宣律師與窺基大師的公案

轉貼:道宣律師與窺基大師的公案

道宣律師與窺基大師的公案     淨空法師講

中國律宗初祖是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持戒精嚴、清淨,感得天人供養,他日中一食,午餐由天人送供養,不需要自己去托缽。

同時代的窺基大師,出生於豪門貴族,是尉遲敬德之姪兒。玄奘大師知其善根深厚,所以勸他出家。但是,他說出家可以,但是我要享受,貴族的生活放不下,於是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我要帶一車書;第二,要帶一車金銀財寶,物質享受不能缺乏;第三,要有美女伺候我,要帶一車美女。玄奘大師答應了這三個條件,所以窺基大師又名三車法師,對於持戒不很嚴格。所以,道宣律師以為窺基大師學問好、有辯才,但是戒行不精嚴。

但是,窺基大師又非常仰慕道宣律師,有一天路過終南山,就順道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也很想利用這個機會教訓窺基大師持戒重要。窺基大師在山上一直坐到中午,也沒見到天人來送供養。道宣律師很失望,本來想以此感化窺基大師,不料發生意外。

第二天中午,天人來送供,道宣律師便問:「昨天為何沒來?」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有很多護法神衛護,我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慚愧至極!

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其實是自己以為人有過失,他不是真的有過失,其中有密意,非凡人所知。

所以,窺基大師是大乘菩薩示現,有護法神保護,天人都無法接近。這不是小乘戒律精嚴,天人恭敬者所能比的!

這些理事,我們要清楚明瞭,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罪業決定可以消除。

(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02-34-008)
道宣律師與窺基大師的公案道宣律師與窺基大師的公案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09-9-22 11:24 編輯 ]

TOP

念頭
《竹林禪話》

◎撰文/惟法
   
    證嚴上人要求慈濟人在行布施(做慈濟)時,
    要隨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
    對別人不起「輕慢之心」,
    對自己不起「炫耀之心」,
    做完了,心便安定矣。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09-9-22 11:50 編輯 ]

TOP

轉貼:  念頭          《竹林禪話》                       

◎撰文/惟法

證嚴上人要求慈濟人在行布施(做慈濟)時,
要隨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
對別人不起「輕慢之心」,
對自己不起「炫耀之心」,
做完了,心便安定矣。

唐太宗時代,是中國佛教大放光明的時期,玄奘大師西天(現在的印度)
取經的事蹟,透過《西遊記》神化式的敘述,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故事。玄
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後,收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徒弟──窺基法師(註)
,又稱「三車法師」。

窺基法師自幼聰敏,出身富貴家庭,叔叔是太宗的大將,玄奘大師度他出
家時,他提出三個條件:出家生活太苦了,他要帶一車的黃金;喜歡讀書
,要帶一車的書;還要帶一車的美女來伺候他,故人稱「三車法師」。雖
然當時頗引人議論,但後來窺基法師還是成為當代高僧。

有一則很有名的公案,就是發生在窺基法師的身上──

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是律宗的初祖,持戒精嚴,日中一食,感動得天人供養
,所以勿需托缽,吃飯時間,天人自然會送供養給他。

有一天,窺基法師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律師在此精進,就要上山拜訪


道宣律師聽到窺基法師要來,對於窺基法師的學問當然很佩服,但是對於
他的行持就生起輕慢心,所以想藉此機會教訓窺基法師,讓他看看中午有
天人送供養的聖境,以顯示自己嚴持戒律的德行感應。

哪知中午都過了,天人竟沒有送供養來。窺基法師離去後第二天中午,天
人再度送供養來,道宣律師問天人:「昨天為什麼不送供養來?」

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此,護法神嚴密的將此山團團圍住,我進不
來!」道宣律師聽罷滿身大汗,立刻心生懺悔。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要照顧自己的心念,像道宣律師這樣的
大德,偶爾還會有煩惱習氣起現行。所以說,只要有一念炫耀自己、輕慢
別人,德行就被破壞無遺。

因此,不要把眼看、耳聞當真,因為眼看、耳聞只是表象,而信、解、行
、證卻重在心行。古德常告誡我們,學佛、念佛要「口說心行,心口合一
」,否則「有口無心」,喊破喉嚨一點也不受用。

有人問:「什麼是佛教?」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就是持戒,「眾善奉行」就是行布施,而「諸惡莫作,眾善
奉行」必須忍辱才辦得到,「自淨其意」則代表精進、禪定與智慧──也
就是菩薩的六波羅蜜。

佛陀在《金剛經》裏教導我們,菩薩不但要行「布施」,而且要「不住色
、聲、香、味、觸、法」行於布施。看起來菩薩道的六波羅蜜,好像是六
個次第,其實當你一心清淨時,就是「不住」,六個次第早已融合為一,
唯「捨」而已。

雖然同為一「捨」字,但要看是否捨得非常「清淨」。因此,你可以說「
布施」就是菩薩道,或者說布施僅是六波羅蜜之一;端看你自己的心,清
淨到什麼程度了。

慈濟的人間菩薩道是以慈善為起始,也以慈善為依歸。因為「慈善」就是
「布施」,就是「捨」。證嚴上人要求慈濟人在行布施(做慈濟)時,要
隨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對別人不起「輕慢之心」,對自己不起「
炫耀之心」,做完了,心便安定矣。

古德有云:「打得念頭死,准汝法身活。」法身就是清淨心。換句話說,
煩惱的念頭沒有了,清淨心就自然顯現。

因此,修行要在哪裏修呢?要在日常生活的境界裏修、要在非常的境界時
修、要在大團體人群裏修、要在人我是非當中修……如此,才能見到自我
真正的修持功夫。

千經萬綸,無量法門,不過是方法與手段。修行要實證,就是要在極憤怒
、極歡喜、極危險的時候,在這種種逆境中做得了主宰,考驗自己的功夫


因此,修行最要「感恩」三種人,一種是讓你最生氣的人,另一種是讓你
樂不可支的人,最後一種是你的敵人,因為他們都是來驗證你成果的善知
識。

註:窺基法師,唐代高僧,為玄奘弟子,俗稱慈恩大師、慈恩法師。著述
甚多,時稱百本疏主,或百本論師;而以唯識論為宗,故又稱唯識法師。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09-9-22 12:01 編輯 ]

TOP

轉貼:念佛法要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節引

  念佛不能一心,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偈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若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

又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猶未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途而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09-9-22 12:17 編輯 ]

TOP

X62n1181_p0318b19(00)║念佛警策卷下
X62n1181_p0318b20(00)║
X62n1181_p0318b21(00)║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纂
X62n1181_p0318b22(00)║  紫柏老人集    達觀大師

X62n1181_p0318b23(00)║僧海州參。

                                           師問曰。汝出家為甚麼。

                                           曰。為求出苦。

X62n1181_p0318b24(02)║師曰  以何法而求出苦。曰。我資鈍。但念佛。

X62n1181_p0318c01(06)║師曰  汝念佛常間斷否。曰  合眼睡時。便忘了。

                                           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

X62n1181_p0318c02(00)║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幹。汝自今而後。
X62n1181_p0318c03(04)║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

                                           若睡夢中不能念佛。

X62n1181_p0318c04(02)║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
X62n1181_p0318c05(03)║或念千聲。或念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了三二     十番。
X62n1181_p0318c06(00)║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

                                           且世上念佛的人。

X62n1181_p0318c07(02)║或三二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時。卻又無用。
X62n1181_p0318c08(03)║此是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
X62n1181_p0318c09(03)║所以夢中念得佛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X62n1181_p0318c10(00)║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
X62n1181_p0318c11(01)║所以千百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

                                           這一句佛。

X62n1181_p0318c12(02)║一切菩薩。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
X62n1181_p0318c13(07)║莫不因此這一句阿彌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
X62n1181_p0318c14(01)║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

X62n1181_p0318c15(02)║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
X62n1181_p0318c16(02)║是以煩惱也動它不得。歡喜也動它不得。
X62n1181_p0318c17(06)║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

                                           今人念佛。

X62n1181_p0318c18(05)║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

X62n1181_p0318c19(02)║若依我念佛。果能於愛憎關頭不味(昧?)此句阿彌陀佛。
X62n1181_p0318c20(02)║而現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

X62n1181_p0318c21(02)║你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無有靈驗。過仍在汝。與我無干。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09-9-22 12:30 編輯 ]

TOP

感恩大明老師的貼文提醒

懺悔反省當中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