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12
發新話題
打印

98年12月嘉言簽到處

這是第四週嘉言 ^_^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聖嚴法師自在語)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佛國品第一〉

這是《維摩經》裡一貫的說法,是說如果自心能夠清淨,國土自然清淨,也即是心若清淨,國土亦得清淨。
 

我們的世界,是隨著我們的心而變化的,在佛經裡有兩句相反相成的話:1「心隨境轉」,這是凡夫;2「境隨心轉」,這是聖賢。如果自己的心,時時刻刻被環境所左右,被環境所困擾,那就是凡夫;反之,心能轉境,則是聖賢。以菩薩之心看眾生,眾生都是菩薩,以清淨心體驗世界,世界便成佛國淨土。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說此「國土常清淨」,乃是極正確的事。

此經說:「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心淨」是不起瞋愛、取捨、善惡、好壞等的分別心;不受境界影響,便見淨土的「功德莊嚴」。福利為「功」,有所得成為「德」,功能有所得為功德。

摘自:《維摩經》與人間淨土── 一、人間淨土為心所造
http://www.ddc.com.tw/POP_SHOW.asp?id=327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發生許多自己無法預料的事,順利的、不順利的、開心的、難過的…有許許多多種狀況~遇到難關時,更是常常手足無措....
那遇到這些事該怎麼辦呢?

舉個例子好了:
西方青年人有個有趣的嗜好,他們喜歡榜一條手環在手上,上面寫著W.W.J.D

這個WWJD是一個4字母的縮寫,代表的是英語「What Would Jesus Do」的縮寫,也就是說「如果讓耶穌基督來做,祂會怎麼做?」的意思。

(WWJD是一項2000年代開始的新興屬靈運動,是北美基督徒團體為重新喚醒青少年信徒的靈性修養而發起的活動。活動主要透過電話繩、文身、襟章等各種潮流服飾和玩意,來提高青少年對自己信仰的認同感。)

這讓我想到有次淨空老法師在電視台提到相關的話語,大意是阿彌陀佛既有智慧又慈悲,而我們整天念彌陀,做的事情也要跟阿彌陀佛學習才是。
遇到困難時,
如果是阿彌陀佛,祂會生氣嗎?祂會抱怨嗎?
如果是阿彌陀佛,依祂的智慧與慈悲,會怎麼解決?
(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大仰還需要努力搜尋原文或影音檔。 )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聽起來難度很高,也確實很高…

我們的確不是佛菩薩,有那麼大的智慧與慈悲。
不過如果我們常能憶念、體會諸佛菩薩的願心、悲心,
從生活中小大事開始訓練轉變自己態度,
做起事來或能有如神助一般,得到佛菩薩的相挺呢~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聖嚴法師自在語)

想到了六祖壇經中
是風動 幡動 還是心動的故事~

今天一塞車就對有些闖紅燈的車不耐...
可是自己還不是也在車陣鑽來鑽去...
不知道有沒有讓人家不爽...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聖嚴法師自在語)

網路上有佛友寫一篇文章:觀世音菩薩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http://big5.xuefo.net/show1_4935.htm
裡面自問自答還挺有趣的...

問:觀世音菩薩會發脾氣嗎?答:不會。
問:觀世音菩薩被人冤枉時會感覺冤屈而做辯解嗎?答:不會。
問:觀世音菩薩會在公交車上搶座位嗎?答:不會。
問:觀世音菩薩看到美女會心動嗎?答:不會。
問:觀世音菩薩會考慮吃什麼菜合口味嗎?答:不會。
問:觀世音菩薩會希望自己發財嗎?答:不會。
問:觀世音菩薩會在大年初一6點鐘,自己和老婆躺著睡覺,而讓老母親起來做飯嗎?答:不會。


[ 本帖最後由 大仰 於 2009-12-24 23:50 編輯 ]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聖嚴法師自在語)

境隨心轉  反敗為勝 /聖嚴法師
http://blog.udn.com/famscl/1467633

裡面聖嚴法師針對"境隨心轉"有更深入的闡釋與說明,
礙於版權,有興趣者可以點選連結閱讀~
謝謝!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聖嚴法師自在語)

今天道志師父說:
盡心隨緣,隨緣盡心。

聖嚴法師說: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想想有時候,心還比路跟山難轉呢~

昨天寫錯成道智師父
真失禮 對不起

[ 本帖最後由 大仰 於 2009-12-27 14:28 編輯 ]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聖嚴法師自在語)

加油!加油!再加油!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聖嚴法師自在語)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虛雲大師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墻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噁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白云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于動用中磨煉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為生,人皆呼為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佈施,無以為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錘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后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噹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

我們現在也是整天忙個不休息,若能學黃打鐵一樣,在動用中努力,又何患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云南雞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說給大家聽聽。具行未出家時,吸煙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聖寺當小工。后來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雖然不識一字,但很用功,《早晚課誦》、《普門品》等,不數年全能背誦。終日種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經,不貪睡眠。在大眾會下,別人歡喜他,他不理會;厭惡他,他也不理會。常替人縫衣服,縫一針,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針針不空過。后朝四大名山,閱八年,再回云南。是時我正在興建云棲寺,他還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情都肯于,什麼苦都願意吃,大眾都歡喜他。臨命終時,將衣服什物變賣了,打齋供眾,然后向大眾告辭,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時收了油菜籽,他將幾把禾稈,于云南省云棲下院勝因寺后園,自焚化去。及被人發覺,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袍鉤環,雖皆成灰,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執木魚引磬,見者都歡喜羨嘆。他每天忙個不休息,並沒有忘記修行,所以生死去來,這樣自由。動用中修行,比靜中修行,還易得力。 (文:虛雲大師)


轉錄自http://big5.fjnet.com/wywz/wywznr/200907/t20090720_128611.htm

這篇文章稍微深澀一些,不過虛雲老和尚提到的許多點,都是讓我們可以學習的方向。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只在站樁靜坐時,希望自己總能夠提醒自己...而不是落入文中一句打到我,讓我特別警惕到的一句話...

"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

加油!




[ 本帖最後由 大仰 於 2009-12-28 23:53 編輯 ]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最後一週嘉言~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聖嚴法師)


面對煩惱的方法

    如何面對問題?即是告訴自己:任何事物、現象的發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們不須追究原因,也無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對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緊的。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為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有山川大地,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

 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因果必須配合因緣。對於任何情況,如果能夠改善它,當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便面對它接受它,絕不逃避,但是要盡力改善。逃避責任,逃避果報,是不合算的,改善情況才是最聰明的。

    經過計劃的事物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候就應該要接受它,然後想辦法處理它,因為,因緣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期待計畫好的事在過程中發生問題,不必傷心也不必失望,應該繼續努力,促成因緣,還是有成功的機會;如果經過詳細的考慮,判斷因緣不可能促成,那也只好放下它,這和未經努力就放棄是截然不同的。

放下自己也放下別人

 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能作如此想,對一切人都會生起同情心與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縛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獨立的人格。

 平常生活中,禪如何教人安心呢?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任何狀況,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

 我常常遇到一些好像正被困在火海中的人,來向我求救。通常我會輕聽他們的問題,知道他們所焦慮的什麼,但不會將他們的焦慮,變成我自己的夢魘。

 我給他們的建議有一個原則:對感情的問題,宜用理智來處理;對家族的問題,宜用倫理來處理;即使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應用時間來化解、淡化;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能夠面對它、接受它,就等於是在處理它,既然已經處理了,也就不必再為它擔心,應該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著:「我怎麼辦?」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吃飯時照樣吃飯,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著作《念佛生淨土》、《禪與悟》、《禪鑰》、《人行道》、《動靜皆自在》)

////////////////////////////////////////////////////////////////////////////////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應該聽過,是聖嚴法師很有名的一句法語。
大仰雖然知道這句話,在面對事情時,卻還是常常落入:
面對它  抗拒它 忽視它 遠離它  
然後問題一點都沒有解決...
有時還變得更嚴重...

在2009年末之際,最後一週嘉言,
願大家一同來體會這句話~
與『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這句話相應,在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事情中學習~
期能有所智慧增長~
阿彌陀佛~謝謝~


[ 本帖最後由 大仰 於 2009-12-29 11:32 編輯 ]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聖嚴法師)


新的一年要到囉~~
接下來就讓悍馬葛格接棒囉!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日常生活中遇到難題時
一樣是學習做到~



至於我對自己的期許是:

(這是網路上有人惡搞的~博君一笑~沒有要對法師不敬的意思)

新年愉快! 福慧增長! 繼續加油!

[ 本帖最後由 大仰 於 2009-12-31 19:57 編輯 ]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29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