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123
發新話題
打印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淨界法師主講

丁七、一生補處願(二十二)

我們看最後。第七,一生補處願。這個願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整個功德做一個總結。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把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的這些菩薩人民整個生命的過程做一個總結。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他方佛土的菩薩眾(這個菩薩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發堅固的菩提心;第二個,信解大乘的妙理),這個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見的菩薩,以清淨的信心來受生我國。他一旦來到極樂世界,有兩種的情況可以選擇:

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假設這個菩薩歡喜待在我極樂世界,他願意去使用這樣一個殊勝莊嚴的果報體,那麼他在極樂世界這一期生命當中,決定可以修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勢至菩薩。

眾生各式各樣,有些人不喜歡環境變來變去,總之他想,我到極樂世界, 給我這麼多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那我環境就不改變,我就用這個果報體一直修到等覺菩薩。可以的!他就不捨棄他的壽命,在那個地方,山邊林下,聽聞佛法,或者是自己讀誦經典,或者供養他方十方諸佛,或者度化眾生,總之他不離開極樂世界的果報體。那麼他可以受用到多久呢?可以受用到一生補處菩薩。

我們看《阿彌陀經》,這種選擇把壽命用完的菩薩非常多。你看《阿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轉,這個是剛剛往生的。那麼老生呢?「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選擇在極樂世界終其一生的菩薩非常的多。

第二個,有些人大悲心特別重,他到極樂世界不會待太久,沒有把壽命用完就放棄了,也是可以。說是「除其本願」,他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就有他的規劃,他到極樂世界只是暫時的,暫時參學的心情,他沒有把它當作長久住的規劃。那沒關係,他有這樣的願望,他「自在所化」,他已經具足了教化眾生的這種自在力。教化眾生就包括他有辯才、神通、智慧。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也就是說,他能夠依止四弘誓願的鎧甲,入於生死的魔軍當中。生死是一個很大的障道因緣,但是他沒關係,菩薩有願望做鎧甲。

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做兩件事:第一個,積累德本;第二個,度脫一切。這個積累德本,後面會講到供養諸佛;度脫一切,是廣結善緣,度脫眾生。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游諸佛國,修菩薩行」,開始到十方諸佛國土去遊學。因為他已經成就無生法忍,他可能到藥師佛的地方參學,或者到多寶佛的地方參學。

總而言之,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就能夠行兩個廣大的菩薩道:第一個,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去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當然,這個地方,從義理上的判斷也應該是要去聽聞佛法、積集福德。這個是親近十方諸佛。第二個,他來到了眾生世界,「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回入娑婆以後,他就做眾生的母親,做他的父親,做他的朋友,廣設方便。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總而言之,使令對方產生一種真實的道。

那麼這個離開極樂世界(曾經去過極樂世界又回來)的菩薩,他再供養諸佛,再度化眾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這以下以兩句話來加以解釋,說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這兩句話來形容曾經去過極樂世界的菩薩。說這個極樂世界的菩薩,不管是上求佛道、供養諸佛,或者下化眾生、廣設方便,他都超越了整個三賢十地的方便,不管他的神通、辯才、智慧都超越三賢十地,都能夠遵循普賢之德。

所有的菩薩行當中,最為殊勝的就是普賢之德。你看《華嚴經》講說,「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十方諸佛的菩薩都是子,但是最大的兒子就是普賢菩薩,因為他時空無盡。圭峰宗密禪師對這個普賢之德加以解釋說:「體性週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說這個菩薩能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以無住為本,所以他體性週遍,他內心是平等。雖然是平等,但他有很多的方便力,隨順眾生的因緣,應以何身得度而現種種的神通辯才,所以隨緣成德,叫賢。這個「普」是讚歎他的根本智,「賢」是讚歎他的後得智。

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在其他的地方,很少看到這個人到極樂世界回來以後是什麼相貌, 很少看到。但是從這個願文可以看得出來,說這個人「除其本願」,還有廣大的悲心,離開了極樂世界。只要這個菩薩去過一次極樂世界,他以後的相貌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這個一般的菩薩很難超越。我們一般的菩薩雖然能夠禮敬諸佛,能夠稱讚如來,能夠廣修供養,但是深深地受到時空的障礙。你昨天可以做,今天不一定能夠做;你在義德寺可以做得很好,你離開義德寺,你到西門町去,就不一定能夠把佛拜得很好,因為空間對你有影響。這個菩薩不是。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是空間無障礙,「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拜無有窮盡」,到哪一個地方去都不能障礙我禮拜。「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他的時間也沒有休息。在所有的修學波羅蜜當中,普賢之德是最難達到的。因為我們有法執的關係,微細的法執,這個地方是很難很難超越,所以講超越十地。但是你親近過阿彌陀佛以後,阿彌陀佛有方便力可以成就你的普賢之德。

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諸位應該對極樂世界的整個依正莊嚴,乃至於它產生的作用有了一個概念。有很多同學都問我說,這四十八願的結構是怎麼出來的?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思考,後來有一天在拜佛的時候我想到了:這是一個佛的境界,只有釋迦牟尼佛有資格弘傳。所以我就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思考,我就根據《阿彌陀經》的結構——《阿彌陀經》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時候,諸位知道,先講依報莊嚴,「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他先介紹依正莊嚴啟發我們的信心;然後再講到極樂世界的聖道功德,產生我們的願望,「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以不退轉來啟發我們的願望;最後再講到持名,把所有的功德會歸到佛號。所以你看我們的結構也是一樣,先講佛土莊嚴、講正報的莊嚴,再講聖道的功德,最後再講到持名。其實,你看整個四十八願的結構,你就可以跟《阿彌陀經》的結構做一個串聯。

補充資訊: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http://m.fodizi.tw/fojiaozhishi/22186.html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10-17 18:18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四、聞名得益  分十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面。丙四,聞名得益。

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來到人世間,目的不是追求很多很多的財富,也不是追求很高很高的地位,或者成就種種的權勢來受到別人的讚歎,這種身外之物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能夠永遠離開痛苦而成就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才修學佛法。

這個離苦得樂的宗旨,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要把握得住:第一個,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在大乘佛法當中,你要找到一個安住處。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內心的安住,簡單地講就是以淨土的功德為住,或者說以四十八願為住。我們要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我們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一定可以成就。你的心就住在這個目標當中,以這個當作你生命的目標。

那麼,有了目標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個,能夠確認你整個修學的方向。我們以四十八願為住的時候,就不再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時間的浪費、修學的摸索,我們能夠集中心力,一門深入。這樣子,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成就廣大的功德,因為你生命當中有一個方向。

第二個,你有目標以後,就能夠產生一種修學的動力。我們過去心中沒有四十八願,所以我們拜佛念佛的時候沒有力量,沒有那個心靈的意樂放進去,所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當我們心中有了四十八願的目標、有願景的時候,我們在拜佛念佛的時候就能夠產生一個強大的意樂。這個就是產生目標的好處。

當有了目標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去降伏其心?就是在這整個過程當中,蕅益大師講,以戒定慧為助行,以憶佛念佛為正行。這整個調伏的過程當中,重點就是讓自己保持生命的進步。就好像說,我們今天到台北去,你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要到哪裡去。第二個,在整個前進的過程當中,你那個方向盤要不斷地調整,讓你自己的生命往這個目標不斷地邁進。讓我們跟娑婆世界的因緣慢慢地淡薄,跟極樂世界的功德慢慢地接近,這就是一種調伏的功夫。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23-11-18 11:11 編輯 ]
* 一信生必有死。  * 二信人命無常。  *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  * 六信實有淨土。
* 七信願生即生。 *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TOP

 42 123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