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摘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圖片轉貼自

http://big5.fjnet.com/yw/ywnr/200608/t20060806_36909.htm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若談到大勢至菩薩,
想必大家都知道祂與觀世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座下的大菩薩~
那大勢至菩薩修行又是怎麼證果的呢?




如果知悉淨土五經的人,一定知道在五經中,
最後一經是為《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是由清末民初印光大師將之列入的)

其他五經資訊如http://0rz.tw/JPHqf


在楞嚴經這一章講到,大勢至菩薩就是由修念佛法門而成就的。

所以我們時常念佛、念經,
更應該好好向大勢至菩薩學習,
希望能跟佛菩薩們更相應~

以下開始介紹大勢至菩薩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大勢至菩薩梵文:महास्थामप्राप्त,Mahāsthāmaprāpta),又稱得大勢至菩薩大精進菩薩大勢至法王子,簡稱勢至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八大菩薩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凈土宗奉為法界初祖,是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齊名的大菩薩。

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左輔弼,合稱「西方三聖」。據《觀無量壽經》,祂恆念阿彌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接引眾生往生淨土。



資料轉錄自維基百科

待續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出自《楞嚴經》卷五,
為淨土宗修學五經一論中的一經經品,
是由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所列入。

此章內容為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中詢問諸大菩薩圓成佛道的法門。
其中大勢至菩薩提出其以念佛方法修學;
關鍵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集中心神,專一憶佛念佛,維持淨念相續不斷。

楞嚴經》原譯文由唐朝天竺般剌密諦法師所譯。此章共244字。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待續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楞嚴經》 淺釋 by 宣化上人


轉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部分 from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333.htm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法王子,和他的同倫,五十二位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他證圓通之法門。

當初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時,觀音菩薩是他的長子,大勢至菩薩為他的次子。此兩大菩薩,現在極樂世界,居彌陀佛左右,輔助彌陀佛,候補佛位。等彌陀佛涅槃後,正法住世,亦復無量劫。等到正法於上半夜滅盡,下半夜時,觀音菩薩就成佛,名普光功德山如來。佛壽與正法,亦皆無量劫。等至正法於上半夜滅,大勢至將於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大勢至菩薩是以都攝六根,念佛法門而證道。念佛至成道有五十二個階段: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妙覺。故同來之五十二位菩薩,亦是代表五十二階段。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回想無量數劫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又有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在一劫內,總共有十二位佛,相繼出世。最後這位超日月光佛,他教我念佛法門,我遂得入正定,所以叫做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比方有二個人,一人專憶念,一人專忘記。這二個人是會若逢等於不逢,相見成為不見。

這裏一人專念指佛,一人專忘指眾生。佛時刻念眾生,眾生則時時把佛忘記。偶然想起佛法是太好太妙,但妙在什麼地方他不知道,又不肯靜心來學。佛為什麼要念眾生?因佛知道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和諸佛元是一體。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堪作佛。』這是佛教之偉大處,亦是教義最高處。佛教提倡五戒,戒殺、盜、淫、妄、酒。亦是為愛護眾生,教化眾生,要眾生反迷歸覺,早日回家。可是我們眾生,跑到這個世界來,便捨本逐末,背覺合塵,認假作真,把自己的老家,慈悲的父母,諸佛菩薩都忘了。

關於念佛法門亦有多種:

(一)持名念佛:聞說佛名,一心稱念。

(二)觀像念佛:觀佛像莊嚴,一心念佛。

(三)觀想念佛:觀想佛之偉大,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一心念佛。

(四)實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參禪不打妄想,只參念佛是誰?亦是實相念佛。

不過,人若沒有德行,沒有道心,只一味念佛,有時亦會著魔。好像在香港大嶼山,有一出家人名叫恒閱,來慈興寺,要修般舟三昧,即常行三昧。關在房裏九十天,不坐不臥,只是常行常立,一心念佛。有一天我聽他越念越大聲,越跑越快,覺得有點奇怪,便走進房中看。原來這比丘前生是牛,為寺耕種有功,就投生人身,出家修道。可是牛性不改,脾氣很大,倔強難伏。他以為修般舟三昧,可以除惡習,可是道德不足,定力不堅,反著了魔。他看見阿彌陀佛在他面前跑,他就跟佛跑。其實佛怎會在他面前跑?只是一支水牛精,變作阿彌陀佛來引誘他。後來我為他揭破了,才恢復平靜。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如果二人互相憶念,大家憶念深切,不相捨離,就會生生世世,如影隨形,不會乖違離異。眾生如能不忘念佛,則不但今生,可以見佛,乃至往生之後,亦得常隨佛學,不再相離。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十方如來,憐憫護念眾生,有如母親憶念兒子一樣。如果子女不聽教,逃走不回,做母親的雖日夜憶念,亦是無用的。如果子女能憶念母親,好像母親憶念子女一樣懇切,那麼大家就會生生世世,不相違背遠離。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果眾生的心,能夠時時念佛,時時憶佛,縱然現在不能見到佛,將來必定會見到佛,因為離開佛已經不太遠了。這個念佛法門,不假借其他方便方法,或者什麼秘訣,只要一心專念,就會得到心佛相應,心眼開明。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如薰染香氣的人,身上就有香氣,念佛的人就會染著佛之香氣。以佛的法身和智慧光來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這叫香光莊嚴。

我的本修因地心,是以念佛之心,心心相繼,沒有間斷,而得入無生法忍。現在我還在這個世界,專門攝受念佛之人,往生極樂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現在佛問圓通法門,我不必諸多選擇其他之根,只攝一精明,使它不再托根緣塵向外馳。一精既攝,則其他六根,都不起作用。淨念即沒有妄念,只一心念佛,沒有他念。念念相繼無有間斷。念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念不離淨念,心心與佛相應,就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一如,而得正定。故我認為念佛法門最為第一。

[ 本帖最後由 大仰 於 2009-7-20 18:15 編輯 ]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靜思語~

TOP

新生活運動開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