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123
發新話題
打印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淨界法師主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淨界法師主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

淨界法師主講

甲二、正文(分二)

當然,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時,你要觀察,一定是依教起觀。你要先瞭解它有什麼功德,你才能夠觀察。

我們看甲二的「正文」。這一科就正式說明阿彌陀佛構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四十八個願。這個願總共分成兩段,第一段是總標核心五願,第二段是別示其餘諸願。

乙一、總標核心五願(分五)

善導大師把四十八願分成兩類:第一個是根本的,第二個是枝末的。根本的有五個願,就像樹的根本。你要瞭解這棵樹,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根本,然後再研究它的枝葉花果。瞭解四十八願亦復如是。你要先把整個極樂世界根本的五個架構建立起來,你才能夠瞭解其他的四十三願。

這根本五願,善導大師分成三類:

第一個,說明淨土的無上果,就是第十一願跟第十二願,讚歎淨土法門的果地功德有兩個願。

第二個,說明淨土的無上之因,往生的正因,有十八跟十九。

那麼兼具因果的有一個,十七願。

這五願等於先讚歎果地功德,再說明因地的修學。所以,這五個願瞭解以後,你對於淨土法門這個本尊相應法的因果,就能夠掌握得很清楚了。

丙一、住定證滅願(十一)

極樂世界往生的功德有兩個:第一個,住定;第二個,證滅。這兩種功德,是在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當中最有代表性的。

我們加以解釋,看經文及消釋的地方。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往生淨土的,國中的天跟人…… 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只有兩種道:一個是天道的眾生,一個是人道的眾生。

這個地方的國中天人就表示這些都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他是生在凡聖同居土的天、人。當然,這些人的煩惱是沒有斷的,因為他帶業往生嘛,他只是靠臨終的正念感應道交去的,所以他內心當中怎麼樣?充滿了煩惱,也充滿了罪業。

這些潛伏在阿賴耶識的煩惱罪業,在這些天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他的煩惱、罪業都不能活動。他會出現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安住定聚;第二個,必至滅度。

這個安住定聚是指的剛開始往生的初心菩薩來說的,你剛剛往生不久,你安住在正定聚;那麼你在極樂世界住久了以後,你必至滅度。

我們先看這個安住定聚。正定聚這個「定」不是指禪定,是指智慧,無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的經論當中是把眾生分成三類:

第一個叫做不定聚。不定聚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他的內心聖道的力量沒有堅固,所以他是可進可退,有時候進,有時候退。像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有時候正念很強,有時候煩惱現前。這叫不定聚,就是他的內心善惡不決定。

第二個是邪定聚。邪定聚就是外道,他有很堅固的邪知邪見,所以他是怎麼樣?邪定聚。他的思想特別堅固。

第三個是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十住位以上的菩薩,他內心當中對於實相的真理如實安住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帶業往生的天人,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完全安住在正定聚,他的煩惱不能活動,罪業也不能活動,他有這種力量。這個地方是就著剛往生的菩薩來說。

那麼他未來的生命有什麼樣的目標呢?必至滅度。這個菩薩只有一個方向,他不可能再到人世間做人天、做國王,不可能成就人天果報了,他也不可能到二乘涅槃去了。這個安住在正定聚的菩薩,在極樂世界,他的生命當中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直接地成就大般涅槃,沒有其他的方向。這個地方是說明,假設這兩個願望不成就的話,「不取正覺」。

我想,我們讀《阿彌陀經》,有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第一個,「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世界是一個離苦得樂的世界。第二個,「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這個安樂當中是成就不退轉的功德。

這個不退轉,當然對一個入聖位的菩薩影響不大,但是對凡位菩薩的影響是很重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極樂世界的四土當中,他覺得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這三土沒有什麼特別。

他說,你要研究極樂世界,它最有特色的、最不共於十方佛土的,就是它的凡聖同居土。這凡聖同居土太特別了,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切即是,一切即非。」極樂世界的人民,有煩惱,但是安住正定聚,他不退轉。你說他是聖人,他煩惱沒有斷;你說他凡夫,他又安住正定,他內心當中顯現的一種正念正知的相貌。所以你沒辦法判教的。

蕅益大師說,因為在其他的佛土當中,凡聖同居土經常有退轉的過失。我們的心念是因緣所生法,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呢?是因為有因緣的力量才出現,它不是有自性。

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說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答案只有一個,很難說。你在什麼環境,你就出現什麼樣的心情。這就像空中的羽毛,你說這個羽毛是往上飄還是往下吹?很難說。羽毛是不能決定的。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要找一個好的環境是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心是什麼?心隨境轉,我們控制不了自己。

而極樂世界呢?在《淨土十疑論》上說,為什麼往生了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不退轉呢?他是凡夫,他有煩惱,他為什麼煩惱不活動呢?智者大師說有兩個主要因素:

第一個,三寶的加持力。
三寶的加持力特別強,這個是不共於其他的十方佛土的,
佛力的加被。你整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你的菩提心特別堅固。

二是法力的加被。極樂世界的五塵,有情無情同宣妙法。你經常聽聞佛法,你能夠加強觀照力。

三是僧寶的加持力。諸善聚會,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懺公師父常說的依眾靠眾,容易產生正念。

第二個,在三寶加持當中,他是壽命久遠,他沒有分段生死的障礙。我們一個人,換了一個果報就換了一個想法,這個分段生死很嚴重。你看你前生是個男人,你是用男人的思想;你今生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一個女人的思想。你要變成一隻螞蟻,你就變成螞蟻的思想。

這個就是什麼呢?這個就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法不是獨立的,它是由因緣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善業,但在極樂世界煩惱不能活動,因為它沒有活動的空間,它沒有那個因緣去刺激。

所以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一種不退轉的保證。極樂世界是怎麼樣?住定、證滅。你到了極樂世界,剛開始叫住定,你未來的目標叫做證滅,這個是道出了往生極樂世界的真實功德。

轉貼網址:https://www.masterchingche.org/course/detail/44

淨界法師開示影片: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 ... Fn7FPu3_4QOZQUDSKWH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1-29 21:33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丙二、光明無量願(十二)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光明,我身上所發出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兩類:第一個是常光,第二個是放光。常光就是經常存在的。你看我們畫佛像,佛陀的頭頂上有一個像月亮一樣的,圓形的,那個叫常光。

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因緣的時候,比如說佛陀說法,眾生有業障,他過去有謗法的因緣,他是沒辦法聽進去,佛陀從頭頂上、從胸前、從白毫放光來加持他。

這個地方的光明是指的常光,經常性的光明。

釋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華里。我們看看阿彌陀佛的光明有多大。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身上經常性所發出的光明,假設是有限量的話,什麼叫有限量呢?他講出一個最低的標準,就是我的最低標準,不可以少於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這個「那由他」就是億,百千億億諸佛國。一個佛國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假設我的光明,最低限度是少於照了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我就不取正覺。

前面的果地功德是約著你往生以後的受用,這個地方的光明無量願是就著現在。你是一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當你身心苦惱的時候,你憶念阿彌陀佛的光明得到的受用、加持。

那麼我們內心當中遇到了苦惱、遇到了障礙,我們憶念彌陀的聖號,跟彌陀的光明感應,有什麼好處呢?在後面的第三十三願當中提到:「若有眾生,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說,你內心當中憶念我的聖號,馬上就會觸動我身上的光明。這個時候有什麼功德呢?「身心柔軟。」我們一個煩惱很重的人是身心剛強,而「身心柔軟」是說明他的業障消除了。所以,這個地方的光明是約著你現世的利益。

就是說,我們現在念一句佛號的時候,最少最少兩種保證:第一個,你現在身心柔軟;第二個,你來生,來生實踐的就是什麼樣呢?安住正定聚而必至滅度。這是兩大保證。

關於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個人曾經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有過一次的接觸經驗,我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那是在幾年前,應居士的邀請,到美國華盛頓做一個《阿彌陀經》的演講。剛開始去的時候,第一天人數不多,大概七八十個。

那要講六天的《阿彌陀經》,後來幾天越來越多,到最後一天圓滿的時候,一百二十多個,算不錯了,很多了,因為美國人住得很分散。講完以後,聽眾很歡喜。我自己那個時候剛好講第十五遍《阿彌陀經》,我也很歡喜。

講完以後,居士說,還有一天的時間,隔天就請你們到華盛頓去參觀那個科學博物館。我說,好啊,去看看也好。

講完《阿彌陀經》的那天晚上,在睡覺的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我在夢中看到自己在講經,那個時候法座坐得很高,下面很多人,講什麼課沒有印象了。講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整個燈光變暗,然後跑出很多的黑影在裡面流竄,黑色的影子。我的直覺那就是一種鬼神在障礙。當然,鬼神在那干擾的時候,那些下面的聽眾就一陣一陣地驚叫,沒辦法上課。

我那個時候就趕快閉起眼睛念阿彌陀佛。我印象裡面念沒有多久。念了幾聲以後,就從右邊的窗戶那個地方照進來一道金黃色的光明,非常清楚,好像是夕陽金黃色的光照進來。它一照進來的時候,整個房間又恢復了光明,那個黑色的影子就全部消失掉了,整個會場又恢復清淨,我內心當中也感到非常安樂寂靜。但是那個時候又醒過來了。一看三點鐘,還早,又繼續睡。

第二天我們要去博物館的時候,吃完早餐,大概八點出發。那個居士說,博物館九點才開,我們順路先到五角大廈去參觀一下。我說,好啊,去看看吧。

到五角大廈,站在門外那個地方照了幾張相。後來遠遠走過來一個上尉軍官,一個老外,請他幫我們合照一張。有人就提議說,那我們到裡面去看看吧。我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就有一種不祥的徵兆,我說不要了,快九點了,我們離開這個地方好了,趕快去科博館。後來大家就接受我的建議,我們上車就走了。我們這個車子開不到五分鐘,五角大廈就爆炸了,整個就是濃煙密布。

他們說,欸,你看,我們剛剛去的地方已經濃煙密布了。我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到了華盛頓街道的時候,整個街道管制了。後來才知道有飛機恐怖攻擊,炸到那個五角大廈。我們逃過了一關,我感覺是阿彌陀佛救了我們。那個時候我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光明的時候,內心感到真的是很安詳、寂靜。

其實,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即使你沒有看到光明,其實你身心當中已經出現光明,這是真的。台大的教授用科學儀器去測試,說一個人身上的光明本來都很羸弱,除非你身體很好,但是他找來印度修瑜伽的修行者,他一打坐,他身上的光明非常強。

但是,一個人心中念佛的時候,他的光明比那個打坐的光明還強。心中念佛的時候,那個佛力的加被不可思議。那麼他的光明哪裡來的呢?當然是彌陀的攝受。所以,在黑暗當中你也不要怕,你心中念佛的時候,其實你身上是出現一道光明,而這個光明就是彌陀的加被。

這個地方是說明極樂世界的兩種功德:第一個是往生以後的功德,第二個是現世的功德。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0-27 11:16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丙三、諸佛稱歎願(十七)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我們看第三段,諸佛稱歎願。前面是讚歎果地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讚歎極樂世界的因跟果,兼通因果。我們加以說明。

在我成佛的時候,有十方無量的世界。這些世界當中已經成就的無量諸佛,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個,要咨嗟。這個咨嗟就是讚歎的意思,他要讚歎我所成就的果地功德。我們前面說過的,他能夠不退轉,他能夠有無量的光明,這個是讚歎淨土的果地功德。

第二個,稱揚我的聖號。這是讚歎我的因地的修學。也就是說,在我成佛了以後,我希望十方諸佛都來讚歎我的功德,都來稱揚我的名號。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每一尊佛做的事情都是不顛倒,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古德說,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定要有諸佛來稱歎呢?這個地方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我們引用蕅益大師的開示說,這是表示這個法門的甚深,法門特別的深妙。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阿彌陀經》這個經文有兩個特色:

第一個,無問自說。沒有人能夠問,而且在整個過程當中,舍利弗尊者連回答都沒辦法回答,都是佛陀單獨一個人來自圓其說的。

第二個就是它流通分的時候,是六方諸佛的稱揚讚歎,這個是在其他經典當中所少有的。

一般來說,佛陀在教化的世界當中,一個世界不能有兩尊佛,一世不能有二佛。但是在特殊的情況當中,佛跟佛之間會互相證明,特別是這種難信法門。

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把前面的三乘方便會歸到一心的真如。佛陀說,其實法門都是方便,真正的修學是在那一念心性。在心性當中沒有所謂的聲聞乘,也沒有緣覺乘,也沒有菩薩乘,每一個眾生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無二亦無三」。

這樣的思想,當然很多人很難接受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到了< 見寶塔品> ,就請出過去已經滅度的多寶佛出來證明。多寶佛說,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對的。乃至於到最後流通分的時候,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是對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諸佛證明呢?蕅益大師說,因為淨土法門菩薩沒有資格流通。你看《華嚴經》《法華經》,都是由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來流通;但是淨土法門,菩薩沒有成就淨土的經驗,菩薩還在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所以淨土法門只有諸佛可以去稱揚讚歎而流通,因為他才有資格。

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是說明這個法門的甚深。

第二個,說明這個法門的廣大。善導大師說,如來以無盡大悲而出興於世,其最終目的,要惠以眾生真實的利益。說佛陀是以大悲出世的,而出世的目的,是給眾生真實的利益。善導大師說,念佛一法,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故。

那麼給眾生最真實的利益,莫過於你告訴他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而現生消除罪障,臨終往生不退。

所以說,從這個法門廣大的角度,也值得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因為這個法門太普遍了,它不需要揀別根機的。你看你修唯識觀、天台觀,它第一個一定要過濾,你這個人是不是通達諸法實相。沒有一個止觀是不通達諸法實相而可以上路的,不可能!它要揀別你是不是大乘圓頓種性。

只有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所以它不需要揀別根機。不用揀別根機,當然十方諸佛就可以普遍地流通,使令他的弟子廣泛地受益。

所以,這個地方的諸佛稱歎,就說明了這個法門的甚深跟這個法門的廣大。

這個地方是通於因跟果,稱揚阿彌陀佛的因果。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1-3 11:49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丙四、十念必生願(十八)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再看第四條。這個地方第四跟第五,就是十八願跟第十九願。這兩個願就很重要了,跟我們往生很有關係了,這個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正因當中,這個「十念必生」是為中下根機而發的願,攝受中下根機;這個「臨終接引」,第十九願,是為了上根機的人發的。

我們先看第十八願。
這個願太重要了!善導大師說,所有的四十八願以五願為核心,這五願當中又以這個願當願王。因為有這個願,使令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才能夠成立,使令生死凡夫才能夠出離三界火宅。

這個願古德的注解很多,我們根據解釋第十八願最有權威性的、最有代表性的善導大師的注解來加以解釋。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是出名的,他的第十八願解釋分成三段,叫機、行、益—— 根機、修行跟利益。

先看根機。
在我成佛以後,他的根機—— 十方眾生。這以下的修學的因果,是攝受哪些人呢?是攝受十方眾生。善導大師說,這個十方眾生是怎麼解釋呢?就是顛倒眾生,就是我們一般還沒有學佛的。這種顛倒眾生,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像空中的羽毛,內心完全不決定的,這個叫做十方眾生。這個顛倒的眾生就是整個十八願所收攝的根機。他也不是說一定要修行,當然他也不是說一定要造惡,他是看情況辦事的。

那麼他的行,看他的修行有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剛好是信願行三資糧。善導大師說,這個三資糧,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樂」,這是往生的關鍵。

先看「至心」。這個至心就是真實不虛妄的心,他內心要非常的真實,沒有任何的虛妄。這個「信樂」就是一種順從皈依的心。「至心信樂」,簡單地講,善導大師說,一個人修行的成敗就只有四個字:順從本願,不要對本願有所抗拒。

看他後面的文的意思就是說,你在念佛的時候,放下你的自我意識,完全順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好像說你這個人不存在一樣,那種感覺就是這樣,這個叫做「至心信樂」。你是一個造惡凡夫,你內心當中積聚很多的罪業也好;你是一個持戒的菩薩,你內心很多的善業也好,你把你內心當中所有的自我所累積的這些善惡業的思考全部放下,一心地順從本願。

這個「順從本願」,善導大師說有兩個標準,叫做所信的決定跟能信的決定,就是所信之事決定跟能信之心決定。

所信之事有三個,有三個事情要相信的:
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那麼什麼叫順從本願呢?對於事相上你要生起三種信心:第一個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相信你無始劫來阿賴耶識當中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就是說,你修行不是從零開始的。

諸位要知道,你是現在開始修行的,但是你不是現在才有生命的。你在修行之前已經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已經累積了很多很多負面罪業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是從這個角度開始修行的。你是從一個內心滿是汙泥的狀態才開始修行的,你要相信這個事實。你不是在一張白紙當中開始修行的,這個紙已經畫得亂七八糟了。所以,第一件事情,你要相信你是罪惡凡夫,這個你要相信。

第二個,「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你已經在三界當中流轉很多次了,無量次的流轉。

第三個,「無有出離的因緣」。你根本沒有力量能夠離開三界。你現在開始飯也不吃、覺也不睡,整天的拜佛、持戒、修止觀,你就是不能離開三界。這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根本做不到。

你要相信這三件事情:你相信你是業障凡夫;相信你已經流轉太久了;第三個,你沒有出離的因緣。這是你要相信的三件事,你才夠順從本願的。

你相信三件事情而生起三種的決定心:
第一個,「彼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你要生起三種決定心:第一個,你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法界當中的確存在四十八種力量的,這個你要相信這件事情,這個是你對佛的信心。

第二個,你對自己要有信心,「無疑無慮」。你不能有任何的懷疑,不能有任何的憂慮。怎麼說呢?你念佛的時候,就想,哎呀,我業障深重,我福報不夠。這是不順從本願!你內心打妄想就是抗拒本願。抗拒本願的結果,當然阿彌陀佛不能救拔你,就不是至心信樂。你在皈依佛陀的時候,你不能說你業障深重,你也不能說你福報不夠。為什麼?因為你已經不存在了。

第三個,「乘彼佛力,決定得生」。你相信他一定有足夠的力量救拔你。阿彌陀佛要救你,綽綽有餘。這個時候「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叫做至心信樂,叫做順從本願。

我希望大家把這個十八願的核心思想—— 這個「至心信樂」抓到,你就知道念佛的時候心地法門怎麼操作。這是一個往生的關鍵。當你至心信樂,你的內心當中把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你是造惡凡夫也好,你是造善也好,總而言之你在念佛的時候順從本願,你的心跟佛合為一體了。那麼合為一體,當然產生很大的加持力了。你要求什麼呢?你不求人天,也不求二乘涅槃,你要求是怎麼樣呢?欲生我國。我心中順從本願以後,我只有一個希望—— 願生彼西方安樂國。

以這種順從本願而產生的願望的力量,在臨終具足十念。在古德的注解當中,大部分都說這個十念就是臨終的十句佛號。不過曇鸞大師解釋比較合理,他說不一定是十念。他在《往生論》中說,臨命終時,相續稱念,業事成辦,不拘數目。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是相續稱念就好了,直到你的淨業成就,不要去管十念、二十念。

你能夠具足這三種資糧,假設不生者,不取正覺。這當中唯除了兩個情況:

第一個,有重罪的因緣。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的重罪。

第二個,邪見,毀謗大乘正法。這兩個是揀別的。

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願後來被歷代的祖師公認為往生的最低標準,就是我們講的臨終的隨念往生。就是這個人可能是造惡凡夫,臨終的時候聽到淨土法門,他做一件事情,「順從本願,欲生我國」,然後相續稱念佛號,結果就往生了。這個是叫做隨念往生。

願文講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願是整個往生的最重要也是最低的標準。這個地方也說明了帶業往生的相貌。

這個帶業往生的意思,當然包括了帶善業往生,也包括帶罪業而往生。那麼他帶罪業怎麼往生呢?因為臨終的時候他的正念非常的強烈。

什麼叫正念呢?他不是觀察空性,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他在臨終的時候真實地放下萬緣,順從本願而願生彼安樂國,以這種正念的力量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觸動了彌陀的加持力,而把他帶到淨土去了,這個叫做「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淨土聖賢錄》的公案來加以印證。在唐朝,有一個先生叫張鍾馗,這個人的家族是殺雞的。他的父親是殺雞的,所以他從小也就跟他父親一起殺雞,殺了一輩子的雞。到了晚年的時候,他是業障現前了,就生病。生病的時候,晚上經常做惡夢。他一睡覺的時候,就夢到一個穿紅色衣服的人,帶了很多很多的雞跑到他的面前。那個紅衣人說:啄!雞就跑到他身上去,啄他的身體,臉部、耳朵、眼睛都啄得流血。他醒來的時候就全身疼痛。

他每一次做這個夢就全身疼痛。他經常做這個夢,一睡覺的時候就夢到很多雞去啄他的身體。後來實在受不了,他就跟他太太說,請一個出家人來幫我消業障吧。

這個時候他請來一個出家人,叫做弘道法師。這個弘道法師到了以後,看這個樣子,就跟他太太打聽他平常幹什麼。殺雞的!完蛋了,殺雞的。弘道法師就跟他講說,你要懺悔!你內心當中很真誠地對這些雞懺悔,一方面你自己的念頭要斷相續心;第二個,好好地憶念彌陀的功德,憶念彌陀的聖號。

他就在弘道法師的勸令之下,一方面懺悔,一方面念佛。經過一段時間,他就跟他太太說,群雞化去,雞已經消失掉了。再過一段時間,他說,香氣滿室。突然間他太太聞到整個房間有香氣。其實,有香氣的時候,跟阿彌陀已經感應道交了。後來他就要求太太把他端坐起來,他就在床上端坐,安然地坐化。

這個公案意思就是說,這個張鍾馗是一個造業凡夫,那麼他為什麼能往生呢?其實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他內心當中,在臨終的時候,生命當中最後的關鍵,他選擇了順從本願,而沒有選擇順從自己的妄想。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往生的關鍵。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一提的,就是後面那一段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地方當然很多古德就提出疑問了,說是在第十八願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但是在《觀經》,這個五逆十惡照樣往生,它下品下生的眾生,他五逆十惡也照樣往生。那麼這怎麼理解呢?蓮池大師做一個融通,說,這個人雖然生前造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但是臨終之前懺悔,懺悔就清淨。所以他只要懺悔,他就不是五逆,就不是誹謗正法。

所以這個地方的關鍵是他以後的懺悔。我們到一個地方去助念,你要發現這個人業障深重,他當然沒辦法順從本願,要教他先懺悔,把他過去所做的業力,內心當中很真實地懺悔,斷相續心,然後再來順從本願。這就是一個往生的標準。

這個地方是講到臨終十念的情況。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1-10 18:16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丙五、臨終接引願(十九)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前面的十念必生是為中下根人而發的,這個地方是為上根機人發的。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個地方的根機,我們看他的根機是十方眾生。當然這個地方的十方眾生跟前面的十方眾生是不一樣,前面是顛倒的凡夫,這個地方是發大乘心的菩薩,這叫十方眾生。

這個菩薩在修學當中有兩個重要的功德:第一個,發菩提心;第二個,修諸功德。

他內心當中有一個很堅定的願望。這個菩提心當然主要是,或者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或者說「佛道無上誓願成」,有兩種。但是這個地方,曇鸞大師說,淨土宗的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所以淨土宗的菩薩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薩。因為,你悲增上菩薩,你怎麼到淨土去呢?你是寧可陪著眾生流轉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主的。

所以,淨土宗的菩提心是怎麼樣呢?曇鸞大師說,他的思考模式是這樣:
發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就是願求生淨土之心;願求生淨土之心就是願度眾生之心。他是為成佛而求生淨土,然後再迴入娑婆度有情。他這個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見,發明了現前一念心性以後,發起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決心。所以,他修學的時候,不為人天福報,不為二乘的涅槃,希望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內心當中有這麼一個堅定的誓願。

他不但是有誓願,他還有行動,修諸功德。他平常布施、持戒、修習止觀,積集福德智慧兩種殊勝的資糧。
但是到最後的時候,一個關鍵點—— 「至心發願」,這個是往生的關鍵。
前面講「至心信樂」,這個地方講「至心發願」。

前面的眾生是一個顛倒眾生,講得嚴格一點,這種人是沒有資糧力的。他哪有什麼資糧力呢?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順從本願。

但是這個善根人不一樣,你要他順從本願是有困難,因為他是一個有資糧的人。你說,你從現在開始,完全放棄你的自我意識,完全放棄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資糧力。那不可能!所以這個地方的關鍵不在信心,在於願望。

這個發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但是他看到整個佛道久遠,去佛久遠,因為怕退轉的緣故,所以他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他把成佛的願跟往生的願巧妙地連接在一起了: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須到淨土去。這兩個不衝突的。

所以,他這個關鍵叫「至心發願」,跟前面的「至心信樂」不同。「至心信樂」是我完全沒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怎麼樣?通身靠倒。就像小孩子,他根本不會站。三歲的小孩全部靠在母親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

但是這個菩薩不同,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難,因為他怎麼樣?他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菩薩,是個有資糧力的菩薩,所以他不能完全順從本願的。他是怎麼樣呢?至心發願。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訴諸到淨土去了,所以「欲生我國」。

那麼,這個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因為他本身不是完全順從本願,他是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所以到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要現前。幹什麼?開示慰導,給他種種的開示,給他種種的安慰,給他種種的引導。因為他這個人是有想法的,必須在臨終的時候開示慰導。在《觀經》上說,佛陀是怎麼開示?先讚歎他的功德,善男子,你修諸善法,善哉!然後再帶他到淨土去。先開示安慰他,鼓勵他。當然,這個臨終的開導,這個時候是阿彌陀佛親自來做臨終關懷。

蕅益大師說,這個臨終的開導很重要,特別是對一個修學大乘的菩薩。他說,這個菩薩到了臨終的時候,他第六意識是處在一種亂心位,所以這個時候修行最難得力。他為什麼能夠發菩提心呢?因為他有第六意識的心念。他為什麼能夠修諸功德呢?因為他有第六意識的心念。他整個「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依第六意識而住。

而不幸的是,他在臨終的時候,第六意識即將消失掉。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來立功課?他發菩提心,不是靠身體發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發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發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來持戒。但是臨終的時候,所有修習善法的依止處—— 那個心念,開始要退失掉,要進入悶絕。這時候,他內心當中情何以堪!他根本使不上力嘛。

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為你第六意識還在,但臨終的時候,你第六意識是消失掉了。所以這個時候,蕅益大師講,「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只要你內心當中還有一絲一毫的業力,你就必須隨這個業力強的地方去投胎。這個時候他處在亂心位,內憂外患,所以彌陀的開示慰導就變得非常重要。

這個地方就是說,他修的是一個上等根機的大乘法門,至心發願而求生淨土,那麼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給他開示慰導而往生淨土。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剛好就是這個十九願的最好印證。你看蕅益大師一生,他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他所悟的現前一念心性的那種「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真理,跟諸佛沒有差別。但是他說:「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當我從空性出來的時候,我面對的是無始的業力,我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像那個坯器,我用泥土捏好了以後,還沒有去燒,一場雨下來,這個坯器又變成泥土。

所以,我經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門的人,我說:你入空性的時候人法雙亡,你從空性出來的時候是業力現前,所以我們不能忽略業力的力量。蕅益大師後來他也說:「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你看他做過幾次的加行,他曾經努力過,他曾經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他安住空性的時候,他覺得內心當中是平等無障礙的,但是他從空性一出來的時候,「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所以他最後選擇「至心發願,欲生我國」,所以他說「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說,修念佛法門有兩種:一者專修,二者圓修。
專修是什麼?就是前面我們說的,這個人臨命終了,或者已經年紀大了,你不能說,哎呀,你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你這樣子,法不契機了。臨終人,晚年人要怎麼樣呢?「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用第十八願來攝受他,三業專修。你這個時候講什麼都沒有用,也不是叫他趕快去布施,來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資糧力的,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時候你遇到年紀大的人,你就告訴他說,你內心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過去忘掉,想你的未來就好,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所以這個時候,善導大師所提的三業專修就很有效了。什麼叫順從本願呢?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其他的佛一概不拜;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萬修萬人去,這叫三業專修。

第二個是圓修。看蕅益大師的意思,他是選擇第二個。那什麼是圓修呢?
就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為正行,以戒定慧整個波羅蜜為助行,他是提出了正助雙行。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至心發願」。三業專修所強調的是一種信心,「至心信樂」;這個圓修所強調的是「至心發願」,強調的是願望。

但是這個地方,在專修、圓修當中,要揀別另外一個,叫雜修。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薩,明天念觀世音菩薩,誦《地藏經》,誦《金剛經》。這些法門通通沒有錯,錯在他的心態沒有信願具足。你的目標沒有明確,那就完了。

你既不是「至心信樂」,十八願也不攝受你;你也不是「至心發願」,十九願也不攝受你。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就這樣子。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淨土法門要麼強調信心,要麼強調願望。其實這兩個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窺基大師綜合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講出一個總結,說:「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說極樂世界,若實論之,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難,那是連阿羅漢都沒辦法去的。怎麼辦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唯一的選擇,就是本尊相應法。觸動彌陀的本願,從經文當中來看,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至心信樂,順從本願;第二個,你選擇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選擇至心發願。這兩個。

我們淨土宗的思考模式跟禪宗、天台宗的差別在哪裡,諸位知道嗎?它們兩個都強調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諸位要知道,你修天台的圓頓止觀也好,修禪宗也好,他的心是觀察過去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天台止觀,圓頓止觀都是在探討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原來是什麼東西,就你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本來面目。

淨土宗剛好相反。淨土宗不要問你的過去,你過去造善也好,造惡也罷,它的重點是:你將往哪裡而去!它不問你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的?而是問你說,你以後要怎麼樣?你將往哪裡而去?你是不是真實地皈依阿彌陀佛,真實地願求生淨土,這是成敗的關鍵。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所以大家要把這個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咎,它不管過去的,但是你的未來很重要。這樣子,你應該把十八跟十九願的關鍵抓到了。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1-25 07:15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一、一切嚴淨願(二十七)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等於是把極樂世界依報的國土莊嚴做了一個總結。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國中的天人,以及這些天人所受用的一切依報的萬物,包括山河大地、房子、草木,這些依報萬物是什麼相貌呢?這當中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從本質上來說,第二個從數量上來說。

先看它的本質。它的本質是「嚴淨光麗,形色殊特」。

第一個,嚴淨光麗。這個「嚴」當然指的是整個總相是特別的莊嚴。這個莊嚴開出了三個相貌:第一,清淨而不雜染。極樂世界那個莊嚴是清淨的莊嚴,它不會讓你產生煩惱。第二,極樂世界的莊嚴是有光明的。極樂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沒有黑暗,都是光明的,因為它的寶物都是放光的。第三,極樂世界的東西都是美麗而不醜陋的。這個是它的功德莊嚴。

第二個,形色殊特。它的形狀也好,它的顏色也好,也特別的殊勝,世間所少有。

總而言之,這個極樂世界是特別的微妙而不能稱量。你不但是不能用嘴巴來讚歎它,你甚至於沒辦法用心思來加以測量。它是怎麼的莊嚴,它是怎麼個微妙,你沒辦法去測試它。這是講它本質的莊嚴程度。

其次,我們看它的數量。這些眾生,甚至於已經成就了天眼通,都不能夠去明了它的名相跟數目,也不能去加以形容辨別它的名相、數目。明了指的是內心,辨別是口業的形容。我們常說,這個人是日用而不知。他平常住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但是他根本沒辦法去形容它,也沒辦法去想像它的存在。

那麼,這個地方到底是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極樂世界這樣的一個總相,是說明它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是一種勝妙五塵。勝妙五塵,當然它包括了提供你一種安穩的功德跟快樂的功德。而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強調說無能稱量,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整個功德,你是不能用心思口議來稱量。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時空無盡的世界。

那麼這個時空無盡的世界表示什麼呢?窺基大師說,極樂世界跟彌勒淨土有十種差別,而其中一個就是在莊嚴的差別。他說,彌勒淨土的莊嚴是有時空限制,叫低劣的莊嚴。你看彌勒淨土,你到那個地方去,時間有限度,空間有限度。為什麼?因為它是業感的緣起。你為什麼到彌勒淨土去?因為你造了善業,因為你持戒,你布施。諸位要知道,你持戒的時候,你心是有所得的。有所得的心是怎麼樣?有限量的。你在因地是用有限量的有漏的善業,果地就去招感一個有限量的國土。

極樂世界就不同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是無限量的一種殊勝莊嚴。為什麼?
你今天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用有漏的業去招感。是什麼?是至心信樂,是至心發願,是順從本願,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那是一種時空無盡。
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諸位要知道,它不是業感所成,它是法身所變現。
這個是關鍵點。

很多人研究極樂世界,方向錯誤。看到寶石,看到黃金,他就很質疑說,欸,為什麼阿彌陀佛把極樂世界創造這麼莊嚴呢?它是一個法身所變現的世界,本來就很莊嚴嘛!你到極樂世界,等於是到了阿彌陀佛的整個法身的境界裡面去了,時空無盡。所以你根本不能夠去稱量它、去想像它的數目。你沒辦法想像,因為它是一個時空無盡的世界。它不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世界,那是多元化空間的世界。

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做一個總說。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2-1 18:02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二、道樹高顯願(二十八)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國土,這以下就個別解釋這個國土的相貌。當然,這當中極樂世界依報值得我們談的,包括在《阿彌陀經》經常提到的宮殿、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還有樹。這個地方先提出這個道場樹。

為什麼先提道場樹呢?古德解釋說,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有四相成道是在樹下完成的:第一個,出生。佛陀是在樹下出生,他不是在房子裡面出生,在樹下出生。第二個,成道。佛陀成道是在樹下成道。第三個,說法。佛陀說法的時候是在樹下說法。第四個,入涅槃。佛陀入涅槃的時候在樹下入涅槃。

所以佛陀在八相成道當中,四個最重要的,出生、成道、說法、入涅槃,都是在樹下完成,所以,樹跟我們的關係非常的重要,應該解釋極樂世界的樹是什麼相貌。我們加以解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那個國中的菩薩(就舉初心的菩薩),這些帶業往生還沒有積集資糧的菩薩,還沒有供養十方諸佛的這些菩薩。那麼他一定要能夠怎麼樣?知見其道場樹。知,什麼叫知呢?就聽聞它的名聲,哦,我聽過這個道場樹。這個見,就是親自見到。這個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所以以後這個菩提樹叫道場樹。

那麼這個菩薩他知見道場樹是什麼相貌呢?它的形狀是無量的光色,無量的光明、無量的顏色;而且它的高度四百萬里,有十萬由旬。如果不是這樣,「不取正覺」。

這個樹,當然在我們的依報環境當中是很重要,否則佛陀不會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一而再、再而三提到這個寶樹的莊嚴。你看,我們在一個房間當中放一棵樹,你會感到有生命力。在所有無情的世界當中,樹是唯一有生長能力的。它雖然沒有明了性,但它有生長能力,所以你看一個地方放一棵樹就充滿了生機。

當然,極樂世界的樹不但是給你提供一種生機,它有兩種的功德:

第一個,它演說妙法。在《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可能不太習慣去講堂聽佛陀說法,那怎麼辦呢?他想一個人靜一靜,他到樹林當中打坐,或者在那邊經行,樹為他說法,可以的。

第二個,這個樹能夠顯出十方諸佛國土說法的情況,顯現。你說我現在要看看藥師佛在說什麼法,多寶佛說什麼法,這個樹就能夠隨心而顯現諸佛說法的狀態。這個樹還有這兩種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三、寶香妙嚴願(三十二)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那麼這個地方,寶香妙嚴,我們先做一個說明。極樂世界的五塵,當然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講很多了,勝妙五塵。但這個五塵當中,我們仔仔細細地看《阿彌陀經》,再比對《無量壽經》,發覺釋迦牟尼佛在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當中,特別強調三種塵:

第一個,色塵,光明。所以你在觀想極樂世界的時候,沒有一個極樂世界是黑暗的。所以你看佛堂,一定要有燈光,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有黑暗,它每一個寶物都放光的。我們娑婆世界的寶物,那是能夠反射光明的,白天看是很光明,晚上看就是黑暗的。但極樂世界的寶物一定有光明。這是第一個,色塵。

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寶物一定有香氣。這個香氣在《無量壽經》講得很多,《阿彌陀經》講得少。極樂世界的五塵,每一個塵都有栴檀香氣。光明,當然主要是什麼?消業障,身心柔軟。它這個香氣,你聞到這個香氣,「菩薩聞者,皆修佛行」,增長你的菩提心,這個香有這種效果。

這個五塵當中最有代表的光明、香氣—— 香光莊嚴,還有聲塵說法,聲音說法,它每一個寶物都可以說法。你看這件事情,「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我們在觀想極樂世界的時候,你要記住幾個特點:第一個,一定要有光明的內涵;第二個,一定要有香氣;第三個,它有聲音出來。這段經文就講很清楚了。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整個依報的國土—— 什麼叫依報國土呢?它的範圍怎麼說呢?從大地以上乃至於虛空,我整個的生活空間就在裡面了。這依報當中包括了:宮殿,菩薩所居住的環境;樓觀,是佛陀說法的處所;池流,我們受生的地方,八功德水、蓮花;還有種種的寶樹。

總而言之,國土所有一切萬物,有三個相貌:
第一個,從本質上來說,「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極樂世界的整個宮殿、樓觀,乃至於道樹,道場樹,是由珍寶所成,放光。這個珍寶,在《阿彌陀經》提到七寶:金、銀、琉璃(琉璃是青色的寶物)、玻璃(是透明的水晶)、硨磲(是白色的貝殼)、赤珠(是紅色的寶珠)、瑪瑙(是暗紅色的寶物)。極樂世界的整個本質是七寶所成。所以你觀想極樂世界的房子,你不能把它觀想成水泥的,那你來生就投生到娑婆世界了,因為娑婆世界才有水泥。極樂世界沒有水泥做的房子,你想錯了,那本尊不相應了。極樂世界的房子,七寶所成。

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寶樹,具足百千種栴檀香,而用這個光明跟香氣所合成。所以古德說,在娑婆世界,金銀雖有光輝,而無栴檀之氣。金銀發出光輝,但是沒有香氣。栴檀雖有香氣,而無珠玉之光。只有極樂世界,香光具足。所以說是「嚴飾奇妙,超諸天人」。

第三,為什麼講它是奇特又微妙呢?古人解釋說,香光具足名之為奇,廣做佛事名之為妙。極樂世界的寶物,又放光又有香氣,這件事情非常稀奇,連天上都很少有。而且,這個香光還經常演說妙法,廣做佛事,這叫妙。所以這個香光普熏十方世界,菩薩在那個地方經行也好,打坐也罷,聞到這個香氣,看到這個光明,皆修梵行,增長他的菩提心,更堅定他修習六波羅蜜。「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依報的意境,我們用蕅益大師的一段偈頌做一個總結。
蕅益大師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就是說,你在極樂世界的時候,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你又同時看到了光明,也同時聞到了香氣,一一理性具足莊嚴;雖然你聞到了香氣,你也看到了光明,你還是安住在空性,一一莊嚴還全體理性。兩個完全不相障礙,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你也不要去障礙真空,就是這種意境。所以蕅益大師講,一一理性還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事事無礙的境界,兩個不互相干擾。修空觀,修假觀,兩個不互相障礙的。

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的香光莊嚴。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2-15 13:02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四、照見十方願(三十一)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講到照見十方。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的國土是清淨無漏的。
無漏只是斷惡,它只是一個基本,還要修善。怎麼修善度眾生呢?「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個地方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七寶,它所顯出的色塵,前面講到光明,這個地方講到還有另外一個,就是顯現十方世界的種種的相貌。

這個地方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就講得清楚,他說極樂世界依報的這些所謂的寶物,能夠顯現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顯現。」

也就是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不但是用耳朵聽法(你看娑婆世界只能耳朵聽法),在極樂世界你還可以用眼睛看到所有的真理,用親眼,百聞不如一見。

你看這個人,他因為持戒的關係生天了,你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整個十方世界善惡的業緣全部顯現。你看到別人怎麼樣,你就會警惕:哦,這個人因為持戒的關係生天了;這個人一天到晚說人家的是非,到拔舌地獄去了!你看到以後,內心當中特別深刻,跟聽聞的感覺又不一樣。所以,在極樂世界,它的說法不但用音聲,有時候佛陀他不講話,讓你自己去看,皆悉照見十方世界種種善惡的業緣。

那麼看到是怎麼樣呢?「猶如明鏡,覩其面像。」就好像你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像那樣的清楚分明。雖然你看的是一個很遠世界的眾生的情況,但是你看得就像自己在照鏡子一樣,如此的清楚。當然你的感受也特別的深刻。

這個就是能夠照見十方的業緣,舉出這種功德。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2-22 14:31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五、樹中現剎願(四十)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所看到是眾生的善惡的業緣,那當然是給我們一些警惕的情況,那麼這個地方是看到佛陀說法的情況。前面是看眾生法界,這是看佛法界。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如果想要見到在十方淨土當中的某一尊佛跟他的淨土,比如說你在娑婆世界的時候就非常仰慕藥師佛跟他的淨土,但是因為有特殊的因緣,你沒有求生到那個地方去,那麼你到淨土以後,你想要去見到藥師佛的淨土,怎麼辦呢?「應時如願。」因為在道場樹的樹葉當中,你就能夠隨你的心願而看到藥師佛跟他的淨土、跟他的眷屬。雖然這麼遠,你也是像照鏡子一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其他版本的《無量壽經》說,你看到這個諸佛世界的國土,「眾生覩者,生希有心。」這個希有心,古德解釋,生起無上菩提心。看到諸佛在說法,生起菩提心。所以古人常說,你往生到淨土,就等於往生十方淨土。我剛開始還不懂這個道理,為什麼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是往生十方淨土呢?因為你到極樂世界,整個十方世界的資訊你全部很清楚,就像你在家照鏡子一樣,身歷其境。

這個是其他世界很難提供給你的,很難提供。所以古德講,親近阿彌陀佛就等於親近十方諸佛,往生極樂淨土就等於是往生十方淨土。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從這兩段經文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希望大家的思考模式是這樣:這個四十八願,你不要把它想成是阿彌陀佛發的,它跟你是有關係的。你現在四十八願聽完以後,你要做一堂功課,你要在心中畫出你自己淨土的願景。四十八願講完以後,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要有一本四十八願,你就成功了。如果四十八願聽完以後,你的心中還是無住,那就完了。這個四十八願是告訴你,你怎麼去規劃你來生的願景,而且這每一個願你都可以做到,每一個願都可以兌現,佛陀絕對不妄語的。

所以你一定要告訴自己,這每一個願跟你關係密切,有的是跟你今生有關係,有的是跟你來生有關係。只要你憶念它的存在,它就會存在。是這樣子的。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2-12-29 12:16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丙二、身心安樂(分十九)

我們淨土宗的一個特色,它是一個他力所加被的法門。也就是說,這個法門的特色是一個本尊相應法。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想盡一切的辦法,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佛的心心心相印,感應道交。

這個感應道交的道理,古德講一句話說是:「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們跟阿彌陀佛是怎麼感應道交的呢?因為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體性都是空寂的,所以,從自他平等不二的角度,你念頭一動,你就感應道交了。

徹悟禪師說,其實感應道交是通十法界的。你的心如果經常憶念殺盜婬妄的罪業,你就跟三惡道感應道交了;我們的心經常跟布施、持戒相應,那我們跟人天的法界感應道交。所以,我們現在能夠不斷地憶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事實上等於是在創造我們未來的功德,就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能夠把這四十八願不斷地去思惟、觀察,那麼這四十八願的功德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會全部地出現。

我們前面講到國土莊嚴,這個地方講身心安樂。國土莊嚴是講到依報。蕅益大師說依報的國土是以五塵為體,色、聲、香、味、觸五塵。那麼我們怎麼去憶念這個五塵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憶念:第一個,它是安樂相;第二個,它是解脫相。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五塵,包括了宮殿、樓閣、寶樹,你所居住的環境基本上都是有光明的,這個色塵特別的殊勝。極樂世界沒有黑暗相,諸位要知道,極樂世界沒有晚上,都是白天,因為極樂世界是光明無量的。

第二個,它是充滿了香氣的世界。極樂世界,到每一個地方都充滿了栴檀香,香光莊嚴。

第三個,極樂世界有種種美妙的天樂。所以我們從經論當中知道,極樂世界的安樂相,五塵的安樂相中,光明、香氣、音樂這三塵特別的殊勝。這種所謂的安樂相,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跟這個五塵接觸的時候,是一種舒適快樂的感受,我們要從這個方向去思考。

第二個,它是一種解脫相。這個五塵能夠演說妙法,增長善根。你看我們前面看到的,極樂世界的光明照攝你的身心的時候,「身心柔軟,超過天人」。

這個柔軟相是什麼?就是消業障。你看一個人,煩惱很重的人,他的肌肉是繃緊的。你繃緊,你到極樂世界,光明一照你,你業障一消身心就柔軟。

第二個,它的香氣,「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聞到香氣以後,你很自然地能夠修波羅蜜。你看極樂世界的「諸寶行樹」,那個「微風吹動」,風吹動這個樹,「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音聲也可以讓你帶動一種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一種道心。

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裡面提一個問題:極樂世界有安樂相跟解脫相;既然這個極樂世界是為了菩提道而安立的,就直接現出解脫相就好,為什麼要現出這種莊嚴安樂之相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它是有為法、畢竟空寂的嘛!

蓮池大師說,極樂世界在規劃的時候現出安樂相,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對上根利器的人來說,是現出它的功德相。因為這個菩薩在極樂世界住久了以後,他經常地親近供養諸佛,他有功德,他有波羅蜜的。沒有一個菩薩現出來的相是很單薄、很寒酸的,沒有這種菩薩,都是莊嚴的,因為他有波羅蜜,很自然的。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是表顯這個菩薩是有功德,他不像小乘人只觀一切法空,他在一切法空當中具足種種的波羅蜜。那麼波羅蜜,當然看不到內心的世界,但是怎麼樣呢?借相來表顯。所以說,極樂世界的莊嚴,就老參來說是顯現他的功德相。

第二個,對中下根人,生希求故。你說他這個人是帶業往生的,他以前在娑婆世界造五逆十惡,臨終才懺悔的,那麼到了極樂世界怎麼也能夠受用呢?他說,為了中下根人生希求故,讓他生起希望。就好像說,沒有錯,你到極樂世界剛剛受生,你也跟大家在那個地方享受光明、享受香氣。

這個叫做什麼呢?這個叫做先享受後付款。你看,我沒有錢,但是我總有一天會有錢嘛,對不對?我先把這個房子買下來。那麼我在這兒買下來,我用這個房子來賺錢,我用這個房子來開店面,種種的因緣,總有一天我還是可以把這個房子買下來。可以吧?這個叫做什麼?這叫分期付款。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去以後,剛開始沒有資糧,你是受用佛賜給你的資糧。但沒關係,借假修真。你有這樣的一個極樂世界的莊嚴,你就能夠親近供養諸佛,你總有一天跟你的學長一樣,名副其實。所以,對一個中下根人來說,先讓他產生欣求之心,「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

所以,這個功德相,就著老參的菩薩來說是名副其實,他有這個功德,就自然顯現出來。就一個初學菩薩,借用佛陀的功德,先借一下,總有一天你也有這種能力顯現這樣的功德。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是有兩層意思的。當然,對我們來說,我們剛開始往生,還是沾阿彌陀佛的光。但是,你只要有那個果報體,總有一天也可以自己顯現出來。

我們前面是講依報的五塵,這個地方講正報的五蘊身心的狀態。前面是一個你所受用的五塵,這個地方是講到你能受用的五根,能受用的五根是什麼相貌。這當中有十九個願,講到我們正報的五根,或者講五蘊。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1-5 06:19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一、國無惡道願(一)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講到極樂世界正報身心的第一個相貌。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的國中假設有地獄、餓鬼、畜生這種三惡道的果報的話,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娑婆世界叫做六道輪迴,極樂世界是二道,只有天跟人。你要麼到天上,要麼在人間;要麼在人間,要麼到天上,沒有其他的選擇。

那麼,我們娑婆世界的整個三惡道的因果,在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說,
第一個,是造上品的十惡業,招感地獄的火塗之報。這個地獄的果報是怎麼產生的?就是由你的心創造出來的,你造殺盜婬妄的時候依止的是上品心,就是你絕對不懺悔,完全沒有慚愧心。在造作之前經過你很多很多時間的思惟,在造作的時候起歡喜心,造了以後也絕對不懺悔,那麼這種業就是很容易到地獄去了,因為你心太堅固。所以他的果報叫火塗地獄,就是熱火。地獄的果報就是刀山油鍋,以火為主,熱惱。

第二個,依止貪瞋癡的煩惱,造中品的十惡業,招感餓鬼的血塗之報。這個中品惡業就是說,你的心稍微不像之前那麼堅固了,可能事後有一點慚愧心,不是很強,但是有點慚愧心。這種果報未來是什麼呢?血塗之報。餓鬼道的特色就是受用這種汙穢的飲食,飢餓口渴,每天吃的東西都是汙穢的,沒有一天例外。因為你身為餓鬼道,就是要受用這種汙穢的飲食,血塗。

第三個,依止貪瞋癡的煩惱,造下品的十惡業,招感畜生的刀塗之報。這造業的心又比較羸弱了,這個刀塗就是一種傷害的意思。畜生道的特色就是,它的果報體很容易被傷害。

我們人跟人之間有法律的約束,所以你也不能傷害我,我也不能傷害你。在畜生道,你要是身為一個螞蟻,或者身為一隻小鳥,一隻麻雀,你就知道什麼叫做沒有法律的世界。那完全是弱肉強食,沒有一個東西能夠約束誰,沒有!你看那個麻雀跑到地上來吃蟲的時候,它也怕別人去吃它,它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以前有一個在家居士跟我講:哎呀,師父,做一隻鳥很不錯啊,自由自在!我說,你是不知道鳥的心情!身為一隻動物,牠的心情就是恐懼不安,非常恐懼不安,而且是一輩子都恐懼不安。因為牠的果報就是一種刀塗之報。

而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保證你,你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這種三惡道的果報。

我想,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對生命是要求離苦得樂,或者說是趨吉避凶,但是離開痛苦、遠離災難這件事情,比得到安樂更加的急迫。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產生安樂,但是我們絕對要趕快遠離災難。

你看我們一般人,一個出家人,老一代告訴我們,出了家以後第一件事幹什麼?持戒。為什麼持戒?就是我先遠離過失嘛。我覺得這個心態可以理解。

你說,欸,你為什麼出了家以後不趕快修波羅蜜?你看很多人在家的時候,很多在家居士,他在家的時候修很多的善法,一出家以後什麼事都不敢做,因為他要先求遠離過失,趨吉避凶。為求趨吉,先求避凶。他看了戒律,他開始怕了。在家居士沒有看戒律,他不知道怕。我覺得這個態度是對的,因為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生善,但是滅惡這是很重要。

古人講一句話就很有道理,平安就是福。平安為什麼是福呢?你只是沒有災難,這樣平安就是福?對了,沒有災難就是福報。所以我看到很多出家人,很多善法不修,他就專心地持戒。我認為可以理解。我先不到三惡道去,可以吧?我那個波羅蜜不急吧。

所以說,阿彌陀佛很知道我們眾生的心態—— 為求趨吉,先求避凶。所以他就保證,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即使你有那個罪業,那個罪業也不能再起現行,因為他那個地方根本沒有那個果報。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1-12 11:06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二、不更惡道願(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那個當下的現世果報,這個地方是講到你離開了極樂世界以後,你未來的果報是怎麼樣。我們解釋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個國中的人民…… 這個地方的天人,當然主要指的是這些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的所謂的人民,都是凡夫眾生。他投生到我極樂世界,受用我這一期的果報,在那個地方有種種的功德莊嚴。好了,等到他這一個極樂世界的壽命結束了,假設他來我極樂世界這麼一趟以後,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又到三惡道去,那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在經論當中經常看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功德莊嚴,但是倒很少聽到說離開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相貌,比較少。但這個願文就講得很清楚了。就是說,只要你去一趟極樂世界,在你的成佛之道當中只要你去過一次,你這一次離開極樂世界以後,絕對不可能再到三惡道去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證!

你現在蓋一個義德寺,你敢保證說,你來過義德寺,住過一晚上,離開義德寺不到三惡道?很難!對不對?很難。在大陸有一個講淨土的法師,他講一個觀念是錯誤的。他說,諸位在座的很多都是從極樂世界回來的,只是你自己糊塗忘掉了。這句話完全不合乎經意。你到極樂世界回來你還糊塗,還忘掉,甚至有可能造業,甚至於墮落到三惡道,那跟這個本願是違背的!

你知道一個人不到三惡道去是什麼階位嗎?至少是位不退—— 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住,於實相理如實安住了,斷了見惑的。
斷了見惑的菩薩有三種功德:
第一個,他成就道共戒。他永遠不會造過失了,遠離眾罪。
第二個,他生死將盡。他這個三界的生死即將結束。
第三個,不墮惡趣。

所以我們從這個願可以看得出來,只要這個人到極樂世界,享受很多很多的快樂、積集很多的資糧,只要你到過極樂世界,出來,起碼的保證,在你成佛之前,你沒有這個三惡道的危機了。

我們如果讀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就是剛開始修學的時候,會知道,他先求皈依。道前基礎,皈依三寶,皈依上師,把三寶跟上師當作你救拔的對象。

然後就是怎麼樣呢?下一個是什麼?中士道,修出離心。諸位!你知道宗喀巴大師出離心怎麼修嗎?就是思惟地獄的苦啊。所有的菩薩要離開三界的原因都很簡單,就是我不想到地獄去,所以我離開三界。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思惟出離心就是:「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

雖然諸位今天得到一個人的果報,但是你這個果報體只是你阿賴耶識當中某一善業起現行,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顯現出來。換句話說,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很多地獄的業在那個地方睡覺,哪一天要顯現出來是不知道。菩薩因為畏懼地獄的苦,所以趕快出離三界,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地獄的果報對我們的傷害多大。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第一個,在極樂世界的果報沒有三惡道;第二個,你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從此以後再也不墮落到三惡道去了。兩層保證!諸位在修止觀的時候要把這一段列進去的。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2-2 06:23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三、不聞惡名願(十六)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這個邪惡的果報,遠離惡果;這個地方是遠離邪惡的因,要遠離這個邪惡的因地。我們先解釋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極樂國土的這些所謂的凡聖同居土的天跟人,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假設他有聽聞到這種邪惡的名言,我就不取正覺。

邪惡的名言很容易造成邪惡的思想,而邪惡的思想就很容易造作罪業。我們諸位很多人都是研究戒律的,諸位知道,在判罪的時候有四個因素:因、緣、法、業。以殺生來說,殺因、殺緣、殺法、殺業。

而整個判罪要成立,第一個,要有殺因,就是你要有犯罪動機。你今天身為一個律師,你為人家判罪,第一個,你一定要問他說,你當時是什麼心態?先把他的心態抓出來。

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現在開車從義德寺到台中去,你知道你這個車子壓死過多少隻螞蟻嗎?我看至少一百隻以上。對不對?那我問你,你有造殺業嗎?對了,沒有!因為你沒有犯罪動機嘛。你怎麼能夠為他判罪呢?我在開車,我的目的是要開車,我不是要去殺死牠們!你在判罪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殺因。沒有殺因,後面的緣、法、業都不能成立,因為最重要的就是因,而他沒有犯罪動機。所以,你開車壓死一百隻螞蟻的業,比不上你刻意地去殺死一隻螞蟻的業。因為你刻意去殺,你有犯罪動機,那就構成業了。所以犯罪必須有思想的引導,帶有一種故意的思想,思心所來引導。

阿彌陀佛就有這樣的智慧。就是說,一個人會造業,從犯罪心理學他就是有邪惡的思想。你不是說把門關起來,眼睛閉起來不要去看,耳朵不要去聽。那不可能的嘛!你要徹底改造他的思想。就是你不要釋放一個錯誤的名言給他。

我們的思想是由名言熏習而成的,從小接受很多不好的名言。你看有些人說,欸,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不是一個好話。我們平常講話很重要,因為講話表現一個人的思想。你一個人講話不要老是說我喜歡、我喜歡,這個對你非常不利。你應該說我應該怎麼樣。你要多講說我應該要去拜佛、我應該要去做功課。

諸位!你如果要調伏煩惱,我建議大家,你一天當中盡量不要說我喜歡怎麼樣。這句話不要講,我保證你思想會改變。你把那個育兒「我喜歡」改成「我應該」,那就對了。這個是潛移默化的,你不要看著它簡單,你這個名言在心中消失了以後,你的思想就轉變。

很多人讀了《大乘般若經》以後,他講話就不一樣了,他講話都是三段式的,不像我們講話是一段式的。你看讀過《大般若經》的人他說,沒有錢很煩惱,錢太多心不安,錢剛好最愉快。你看他講話講三段:太少了,你覺得很煩惱,生活所需有欠缺了;太多了,你又打妄想,躁動不安;剛剛好,最愉快。

你去看看美國人,西方人講話,都是講單方面。你看,不自由,毋寧死!如果你是大乘菩薩,你聽到會怎麼說?不自由,毋寧死;太自由,就墮落!本來就是這樣嘛。

諸位!你看大乘經典,佛陀在大乘經典講話很少講單邊的,都是講三分的,遠離兩邊,順入中道。佛陀就是怎麼呢?你說你為什麼要誦經呢?你就是吸收佛陀的名言嘛,把佛陀這些語言文字(「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在心中背起來,不斷地不斷地熏習,你的思想就改變,就以佛心為己心嘛。佛陀的心就是他的話、他的名言,你把佛陀的話吸收了,總有一天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樣。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看阿彌陀佛,剛開始就規定,在極樂世界所講的話都要合乎大乘的實相。人跟人溝通講話的地方,很少說我喜歡怎麼樣,在極樂世界沒有「我喜歡」這三個字,只有我應該怎麼樣。在極樂世界沒有這種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絕對找不到,所以,你那個思想在運轉的時候,終是會往中道的方向去運轉。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智慧,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邪見。

前面講的是不墮三惡道,是遠離邪惡的果報;這個地方遠離邪惡的思想,遠離惡因。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四、三十二相願(二十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前面我們是遠離災難跟痛苦了,偏重在離苦;這個地方講得樂。大乘佛法除了離苦,還要得樂。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這當中有兩種情況:他如果是剛剛往生的初發心菩薩,那麼他能夠成就一部分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設他是往生已久的久修菩薩,他就能夠圓滿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設不如此的話,就不取正覺。

這個外表的身相,在佛教當中最能夠代表福德智慧圓滿的,就是三十二大丈夫相。經典上說,只有兩種人是具足大丈夫相:第一個是轉輪聖王,就是統理四天下的轉輪聖王;第二個就是佛陀,三界導師的佛陀。極樂世界的人民基本上是能夠「成」,或者是「滿」三十二大丈夫相。

這個三十二相,在中國的命相學也非常重視。諸位如果研究過命相學,這個三十二相,你只要具足一相,那你就是大富長者,今生衣食無缺了;如果你具足兩相,你大概是可以做國王。大丈夫相,具足兩相。這三十二相當中,在面相學當中有八個相是特別重視的,我們講這八個相就好,就是在中國的相術學非常重視的。

第一個,頂成肉髻相,就是頭頂上有一個肉髻。諸位你看天台宗的歷代祖師,幾乎每一位祖師都有頂成肉髻相,他的頭頂有肉髻。

第二個,廣長舌相。如果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鼻子蓋住,你這個人的福報是很大的。

第三個,津液得上味相。就是你的口水經常是甜美的。我們剛出家的時候口水都會比較苦澀,慢慢慢慢地,你出家久了,福報修大了,你發現你口水的味道會改變,你吃什麼都覺得很好吃,就是你那個津液有那種得上味相。

第四個,四十齒相。你上下牙齒加起來是四十顆,這也是一個大福德之相。

第五個,身端直相。身相特別的端直,行住坐臥都特別端直。

第六個,手指纖長相。你的手指頭特別的長。在面相學說,你這個手指特別長,你這個手特別巧妙,特別巧妙。一般來說,做外科醫生的人手指頭太短了不太適合。這是真的。你看手指長的人,說這個人是拿筆的,就是比較巧妙,做什麼手工藝都比較巧妙。

第七,是手足柔軟相。他的手跟足就是柔軟的,不會繃緊。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要把身體放鬆才能夠入定,繃緊的狀態你很難入定的。

第八,七處平滿相。這個七處是兩個手、兩個肩膀、兩個腳,還有頭部。這七個地方都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看我們一般人這個地方都有凹凸不平。大福德人從小他的身體都是圓滿的,都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要看到這個,哦,大福報,全身是圓的。

我看了面相學,我發覺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念極度錯誤,非常錯誤。我們喜歡看的人都是薄福之相,我們的審美觀跟古代有點不一樣。我覺得古代的審美觀合乎道理,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完全是妄想捏造出來的,錯誤的。所以你就知道,眾生是往顛倒的方向在走,你看他連審美觀都不一樣,應該讚歎的沒有讚歎,不應該讚歎的卻讚歎,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世界。所以,你要多看看古書,你就知道,哎呀,現在的人實在是不對了!

這三十二相基本上是由百福所成,一百個福報才能夠成就一個相,百福莊嚴。那麼什麼叫百福呢?我們先講其中一個福。就是說,整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都瞎眼睛了,你身為一個醫生,用種種的方便把娑婆世界人的眼睛給治好,這叫做一個福。你要修一百個福,才具足這其中一個相。所以這個相是不容易的,要多生多劫。

但是,到極樂世界你能夠成滿三十二相!當然我們剛開始是借阿彌陀佛的光明,但是總有一天你也可以有這種功德顯現出來。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五、身金色願(三)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的這些天人,他們的外表的身體要顯現出真金色。這個真金色就叫做紫金色,它的金不是黃色的金,是帶有紫色的金。為什麼紫金色?因為,在所有顏色當中,紫金色是一種性質柔軟而且尊貴莊嚴的顏色,特別尊貴的顏色,這世間少有。

一般來說,我們在內心當中要有禪定的功德才能夠現出紫金色。在色界、無色界的天人當中,他們的顏色都是黃金色。古德說,這種金色的身體非是有漏善業所感,都是要禪定。一個人有禪定以後才能夠顯出黃金色,那麼紫金色又比禪定更高了。

前面是講到身相的形狀,這個地方講到顏色。這個地方,古德說,為什麼極樂世界的人民要有這麼好的三十二相,又現出這種紫金色的光明,其目的何在呢?古德說,為了使令眾生歡喜而生信敬故。說極樂世界的人民不是一天到晚待在極樂世界;你到處去供養諸佛,有時候到眾生的世界去度化眾生。你有這樣的身相莊嚴,就能夠讓他產生歡喜心而產生恭敬心。所以說這個是使令眾生產生歡喜、恭敬的緣故。

我看一則新聞說,美國有做一個調查,說一個人在社會上,他的外表的確很重要。說這個人沒什麼才華,但是外表長得好,他的升遷機率會比較高。這是事實。說這個人,我們不重外表,這是我們嘴巴講,其實我們都很重視外表。

這個調查說,一個外表好的人,老闆要升遷,第一個會先考慮到他。這個人沒什麼能力,無所謂,長得莊嚴!而且外表長得莊嚴的人,他做了錯事,人家比較容易原諒他,所以他占盡了便宜。你看,好的有他的一份,壞的他又可以遠離。這個是沒辦法的,因為我們都是靠外表,我們的明了性讀不到他的內心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必須有這樣的一種方便,三十二相身金色。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六、形色相同願(四)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跟人,外表的形狀跟他的整個膚色(我們娑婆世界很多白色、黃色、黑色的膚色)假設不相同的話,你能夠分出他的好跟醜的差別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就是一種形色相同的願。為什麼發這個願呢?古德說,凡夫造業是依止六根。那麼六根為什麼造業呢?因為不平等故。你看,你眼睛看到一個東西,我們這樣看過去不會動念頭,但是你如果看到一個好壞的東西,有對立的東西,不平等,你就動念頭了。所以古人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

這個念頭為什麼動呢?因為他看到不平等的東西。所以阿彌陀佛必須把這個極樂世界不平等的差別相消滅掉。我發覺,我們釋迦牟尼佛也有這樣的用意。你看,所有人,只要你出家,頭髮全部理光。不管你以前是留什麼髮型的,全部理光來,穿上同樣的衣服,穿上袈裟。很多居士都跟我講說,哎喲,師父!你們佛學院的學生,看起來臉色都差不多。我說,你看差不多,我們絕對看得出來。很多居士看出家眾,看起來都是,你們倆長得差不多。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刻意安排的,整個頭髮理掉,衣服穿的相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消除不平等。因為有不平等就容易產生是非,有是非就會容易產生造業。所以,他把不平等的情況消滅掉,就遠離很多的過失了。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3-3-2 06:40 編輯 ]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七、衣服隨念願(三十八)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前面我們是講到極樂世界的身體的形狀、膚色的差別等等,這個地方講到他的衣服跟飲食的受用。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想要得到一種身上的衣服,那麼這個衣服是怎麼出現的呢?隨念即至。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根本就不用去買,不用去裁縫。那麼這個衣服,是出現什麼衣服呢?「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就是佛陀所讚歎的這種如法的莊嚴的服裝,要合乎我們戒定慧的服裝。假設在整個成就衣服的過程當中,你要去裁縫,用種種的布料去裁縫,或者你要去做種種的染色,衣服穿過以後還要洗滌…… 這麼多麻煩的過程的話,就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等於是減少我們衣食的拖累。我們一般人的生活都是被衣食所拖累。我過去在蓮因寺講《靈峰宗論》,第一篇講到發心篇,講到發菩提心,為了無上菩提、為了廣度眾生而修學聖道。懺公師父那個時候在旁邊聽了這一段,聽完以後他就進去了。進去以後,他中午吃飯就開始發揮了,說,我們這個修行發菩提心很重要!他說,我們在東北有一句話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說東北的女眾為什麼嫁漢呢?就是為了穿衣吃飯。這個想法不好!我們應該說,嫁漢嫁漢,為了國家民族,這才好。老人家就是講到發心的重要。當然,一個話會流傳,也就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其實生命當中為了衣服飲食而忙碌,也可以道盡了一個老百姓的心態。阿彌陀佛當然就考慮到這一點,就是遠離這樣的一種麻煩事情,衣食自然。

淨土宗修學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只要不斷地去想極樂世界的莊嚴,這件事情就會成就。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那個四十八願,他這四十八願的四十八種力量,其實不斷地在憶念我們。

但是,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構成感應的,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花一點心思去憶念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是絕對可以成就的。所以,在我們講完課以後,希望大家在心中都有四十八願,你不斷地對它釋放出你憶念的磁場,那麼在未來的生命當中絕對可以心想事成。
南無阿彌陀佛

TOP

前面講到正報莊嚴,包括遠離三塗、身相莊嚴、衣食自然,這都是一種離苦得樂的相貌。這以下講到五種神通。為什麼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提供這五種神通的果報體呢?我們從《大般若經》裡面得到了一些說明。《大般若經》對菩薩開示說,菩薩發菩提心已,應修學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著。說菩薩剛開始修學,先立定你的目標,要成就佛道,發菩提心。

然後幹什麼呢?修學般若波羅蜜,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使令你內心當中安住在無所著。既無所著,為了遊學諸佛國土故,而應學五通。你慢慢地成就了菩提心,也成就了空正見,接下來幹什麼呢?為了遊學十方諸佛國土、廣作佛事的緣故,菩薩開始要修學五種神通,要修學禪定五種神通。

那麼為什麼修學五通呢?第一個,依止天眼而見其身形,看到這個同參道友的身形;第二個,依止天耳而辨其音聲;依止神足而通達無礙;依止他心而知其心思;依止宿命而知所從來。所以當菩薩發了菩提心,修學般若波羅蜜以後,你要開始參學十方國土,開始去一方面親近十方諸佛,一方面成熟無量有情、廣作佛事,你就應該要成就五通。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為了參學十方佛土的方便,阿彌陀佛也提供了五通。我們看看他的五通的相貌。
南無阿彌陀佛

TOP

丁八、天眼普見願(六)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這些凡聖同居土的天人,他們都必須要成就天眼。這個眼就是眼根,能夠見諸色塵的。為什麼加一個「天」呢?表示這個眼根是通達無礙,叫做天。這個天眼的力量有多大呢?至少能夠照見百千億億十方諸佛的國土。百千億億包括了它的遠近的相貌,包括它的粗細的相貌,包括它的內外相貌。內外,什麼叫做內外呢?你看這個牆壁,牆壁以內的你看得到,牆壁以外的也看得到,看得到內外之相。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天眼通,在古德解釋說,在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夠照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等相,及一切障內障外、世出世法、種種形色,無有障礙。就是極樂世界的天人,能夠親眼看到這個六道眾生,他過去修布施,死掉以後生在尊貴家;或者這個人慳貪,墮落到貧窮的果報。你自己親眼看到這個果報的顯現,當然能夠生起厭苦欣樂的這樣一種願望。也就是說,他能夠實際看到眾生六道輪迴,他死亡以後生到哪裡去、受種種的苦樂的相貌。這個是天眼的一種受用。
南無阿彌陀佛

TOP

 48 123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