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知止定靜安慮得
感謝老師昨晚提到定靜安慮得, 找到這篇南懷瑾老師的文章, 與大家分享
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三家,各有三句話需要了解的,就是佛家講「明心見性」,儒家叫「存心養性」,道家說「修心煉性」。實際上,這就是生命的大科學。
《大學》裡頭有幾句話,你們大概都會背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大原則。中國自古的傳統文化,六歲入小學,十八歲已成為成年人了,便進入大學。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所謂大人,就是成年人的意思,成年人的第一課,先要認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養。所謂「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問題。這個德字,「德者得也」,得到生命本有的學問,這屬於內學,也叫內聖之學。
儒家所謂的聖人,在道家老莊的講法叫真人,你聽這個名稱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成年以後沒有真正修養心性,都是不夠成熟的,就不足以稱為成年人。以真人這個名稱來說,必須要有真正心性的修養,認得那個生命根本。道家所說的真人就是神仙,超乎一般平庸的人了。換句話說,沒有明白自己生命根源的心性以前,都是行屍走肉的凡人,也就是假象的人而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在說明「內聖」以後,才可以起大機大用之「外王」。這個「王」字,「王者用也」,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不過是職務的不同,其實都是啟動心性外用的行為。所以「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樣才是一個完成圓滿人格的人,也可以叫他是聖人或真人了。
[ 本帖最後由 大大 於 2019-7-29 14:00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