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忍的功夫

忍的功夫

轉貼http://blog.udn.com/arongshu9/2624943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六)940130中
  平常要檢討反省有沒有伏忍的功夫?有了伏忍,就是把修行這條路找到了,如果連伏忍都做不到,修行就不容易成就。在日常生活上,人與人之間可能有一些怨氣,人與物之間、人與事之間,可能有一些煩惱,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慢慢忍,一開始要勉強自己忍,這就是伏,降伏粗暴的心、好動的心,降伏貪財、色、名、食、睡的心,降伏也就是一個忍字。修行學佛很簡單,就是一個忍字。

  伏忍之後,慢慢產生了信心,覺得「忍」很不錯,起初很勉強,慢慢產生信心了,就稱之為信忍位。由於繼續不斷的修忍辱,慢慢成習慣了,逆來順受,甘之如飴,不毀謗,也不怨嘆了,這是第三個「順忍位」成就了。

  繼續用功,到達第四個層次,就證到果位上的聖者了,稱為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一個是生忍,一個是法忍。何謂生忍?就是眾生給自己的境界,都能夠忍得下來。另外,法忍是外界給自己的煩惱,例如天災地變,地震、颳風、下雨、火災和水災,都能夠忍得下來。遇到這些災難,由於忍的關係,所以成就了無生法忍,心當中就像金剛一樣,動都不動一下,一個念頭都不起,這時定就現前了。例如去爬山,如果迷了路,在那起煩惱,亂了分寸,真正就會遭山難;假使明白忍的道理,平時有這些功夫,保持智慧、平靜的心想辦法,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最後是寂滅忍,寂滅忍就是涅槃。所以,一個忍字,就能由凡夫位到賢位,由賢位到聖位,由聖位到大聖之位,這就是菩提涅槃、解脫的境界。所以,忍字對修行很重要,忍就是明明白白的一條路。像釋迦牟尼佛已經是達到了寂滅忍,精進忍辱不退,什麼都能夠做得到。

  「一心方便正慧力」,現前這一念心,是最重要的,要想達到這念心,了了分明、一心不亂、定慧等持,必須要有方便,這個方便就是般若智慧。佛經上說:「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一心就是大乘心。慧為什麼還加一個「正」?因為慧,還有邪慧。有人很聰明,但不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就是邪慧。正慧,能夠反照自心,能夠破除黑暗、化除無明煩惱,這就是一種力量。有正慧就有力量,就像一把寶劍一樣,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個力量能夠破除我執、法執,破除無始無明。這都要靠正知正見,反觀自照的這念心。

  「自利利他悉圓滿」,前面這些功德都能成就了,又能自利、利他。自利,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漏盡,三惑漏盡就能證得三智圓明,這是自己得到利益,得到解脫,能夠了生死、超凡入聖、生死自在,能夠得到大智慧、大神通,不但是自己如此,而且利他也能夠圓滿。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從開始成道,一直到度眾生,通通都達到圓滿;不但是圓滿,還把正法流布到現在,所以,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為三覺圓滿。這就是真正如來住世,如來佛的境界。

  「故號調御天人師」,能夠有這種功德果報,是因地當中能夠調伏自己,三惑漏盡,三德圓滿;又能夠說法四十九年調伏一切眾生,所以,真正是調御丈夫。如來有十種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調御丈夫是十種稱號當中之一。調御什麼呢?就是調身、調心和調息,這是對自己的好處。調身,身體要能夠善調,第一、要調飲食,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不吃,要恰到好處,吃八分飽;不要貪著口味,吃東西只是為資養色身。第二、要調和身儀,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第三、不懈怠,也不過分的精進。太懈怠,如同燒開水一樣,加熱到水快開時,休息一下,水又變冷了;再繼續燒,快要開了,又休息一下,這樣永遠也燒不開。太精進,會逼迫身心,使生理受不了,使心中起無明、生煩惱,所以,用功要知道調適。例如,每天不斷的修一切善,從早上忙到深夜,當中身體倦了,就要靜坐,或者是睡眠,要適得其中,這就稱之為調。調飲食、調睡眠、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這屬於調身。

  調心,使心不散亂、不顛倒。還未證到寂靜無為、一念不生的境界時,心要時時刻刻靠到善法上。靠,就是想到,從現在開始起,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就是念頭始終想到這些善法。心要用善法來滋養、滋潤,心當中有善法,心就暫時有了依靠,有了依靠,心就慢慢靜下來了,這就是調身、調心。

  修行,雖然要善調身心,但是也不能太過,如有一點點小毛病,就藉故要請假,這也不對,為什麼?小毛病自己要能克服,自己不知道克服,認為自己有病,不病也會生病,因為萬法唯心造。調御,調這個口,口喜歡多管閒事,自己時時刻刻都要調,少講話,乃至於不講話,所謂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因為話說多了,還不如念佛好,不念佛,口就說東說西,沒個依靠。如果自己能作主,要講就講,不講就不講;要講只講好話、只講佛法,絕對不講人家是非,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歸於正念,這樣口業就清淨了。要想達到三業清淨,就是要調,如果不調,很難達到三業清淨。心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任心自在,堅住正念;誦經、持咒、早晚課誦,乃至修一切善法,這都是調身、調心的方法。

  調息,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口,出入息不要有聲音。調身、調息、調心,都調好了,要安禪靜慮,把心靜下來,檢討反省,自己哪個煩惱重,就專門把這個煩惱拿來分析,把它化掉。化掉,就是化念;修行要知道,提念、化念、轉念和無念。何謂化念?化就是化掉,煩惱來了,把這念煩惱心化掉。用什麼方法化呢?反照自心,發一個慚愧懺悔心,馬上就把起無明這念心化掉了。會參禪的,念頭一起來,「誰」一問,這念頭就不存在了,就化掉了。會念佛的,煩惱一來,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一下就把這煩惱化掉了,就稱為化念。化念的方法很多,以上舉幾個例子來講,這都是調。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本帖最後由 三宇 於 2014-1-26 19:12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吉第 金錢 +1 2017-12-4 21:30
  • 大大 金錢 +5 努力學習伏忍 2014-1-28 09:44
  • 溜溜 金錢 +6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27 13:40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http://www.amtb.tw/enlighttalk/enlighttalk.asp?web_choice=1&web_amtb_index=209

一切法得成於忍

  《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布施是放下,絕對不是說我有錢趕快拿去布施做好事情,那你可把佛的意思全搞錯了,這不是布施的真正意義。真正的意義是要把你的見解放下,把你的煩惱放下,把你的貪瞋痴布施掉,把你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布施掉,是這個意思。單單把你的錢財布施掉,你來生得福報。現在我們世間有錢的人、有勢力的人很多,過去生中就是修這個因得來的,現在有了錢,不再修行了,不做好事。所以布施是放下我們一切知見,放下一切煩惱,是叫我們捨這個東西,功夫就在這個地方用。   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六祖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修的六度萬行,你們想想對不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樣樣具足。這種修行只有五祖忍和尚明瞭,看得出來。他那個寺廟有三千多人,只有一個人在真正修行,別人都是假修行。那個真修行的人,假修行的瞧不起他,可是真修行對於假修行的人都恭敬,你看看《壇經》上,連一個小的行者,十四、五歲還沒有出家的,帶髮在這個廟裡做事的行者,六祖都稱他上人,這麼樣的尊敬。可見得他不但修六度萬行,他還在那裡真正的修普賢十願。我們看經聽講要從這些地方著眼,才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修學。   修行的綱領,是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修淨土的人特別重視第三條,清淨心!清淨心就具足戒定慧,清淨心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行。我們一天到晚看到別人過失,沒有看到自家的過失。實際上,別人決定沒有過失,怎麼決定沒有過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哪來的過失?沒有!過失從哪裡來的?我們自己心裡有過失,我們這個心鏡骯髒了,照到別的地方統統是髒,你看這個是髒,那個也是髒,不知道自己能照是髒的,外頭並不髒。六祖把這個情形講得很清楚,「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我們要把這些寶貴的教訓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吉第 金錢 +1 2017-12-4 21:29
  • QQ. 金錢 +10 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 謝謝老師,法師 ... 2014-2-2 23:33
  • 溜溜 金錢 +6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27 13:40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轉貼http://ivy22362128.blog.163.com/blog/static/9653111420102101954960/

淨空法師講述

˙人生是險道,無論順逆,都要保持高度智慧
  忍辱裡面佛將它也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個對人,我們講對人事,也就是人為的災害,人為的加害小者,別人對我們不諒解,對我侮辱,對我毀謗,對我障礙,甚至於對我陷害統統能忍,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為什麼不可以有報復的念頭?一定要懂得,這裡頭決定有因果的因素他毀謗我、陷害我,他為什麼不毀謗他、陷害他?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思惟,這個果報必有前因。前面的因,或者是我在過去生中用這個態度對他,他今天因緣聚會他對我的回報,我明白我應當承受,不再計較,我們的恩怨在這裡就化解了,好!佛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我們決定不跟人結怨。受冤枉決定不能避免,為什麼?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愚痴無知,我們跟一切眾生結過多少怨,今天受的這些災難,要想想應該的,沒有話說的,所以在一切不如意的逆境之中,我們就坦然、泰然度過,也歡喜接受。這真正叫消災免難,你的業障、你的災難,就這樣消除掉,來生就沒有了,帳結掉了,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學佛的人要想學菩薩,決定不跟任何眾生結冤仇,我們只有化解,決定沒有再結的道理。什麼樣的災難、什麼樣的苦都要受,印光大師所謂,縱然被別人五馬分屍,殘酷刑罰而死,也沒有一絲毫怨恨心。佛經裡面諸位念過《金剛經》,《金剛經》裡面提過一個故事,但是說得很簡單,「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諸位要知道多一些,在《大涅槃經》裡面,大涅槃經》這一樁事情記載的文字多,說得詳細。忍辱仙人他能忍受,不但沒有報復的念頭,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沒有,佛說這是忍辱波羅蜜圓滿的現象。所以別人無緣無故的加害於我們,豈不正是成就我們忍辱波羅蜜嗎?要不然這個法門到哪裡修?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不但沒有怨恨還感謝,感謝他給我機會我在修忍辱波羅蜜,如果沒有這些惡人、逆境來折磨,我們忍辱波羅蜜沒地方修。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這些人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是我們的大恩人,我們怎麼可以用惡心來對待恩人?
  同樣一個道理,別人對我有好處,常常愛護我、關懷我,這是順境順境也要修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如果不修忍辱,你會增長貪心、貪戀,那也糟了!逆境生瞋恚,順境生貪戀,都墮落了,大家不要認為惡人討厭,善人也討厭。你要沒有智慧,兩邊都墮落,不是墮落這邊,那邊也會墮落,往往墮落得悽慘不比逆境,不比惡人這邊。所以人生確實是險道,順境裡頭把握著自己,決定不能夠墮落,不能夠生起貪心。我今天早晨跟大家提到,居士林現在的伙食不錯,二樓的餐廳我看比「宏國」超過,不在它之下。怕的是大家看到這麼多菜色,做得這麼好,做得這麼乾淨,你端起盤子每一個菜夾一點已經過分,你就吃得太多了,對你的健康有妨礙。這是順境,這麼多人熱心供養,順境!自己要有智慧,在裡面只取所需,我幾樣吃飽就可以,不要吃得太飽,吃個七分、八分就可以,千萬不要貪圖,把自己的身心搞壞了。身怎麼?吃太飽不容易消化,你容易得病,腸胃病,你身壞了。心怎麼壞?起了貪心,這個也好吃,那個也好吃,你起了貪心,所以你身心都受了妨礙。
  我沒有叫他少供養一點,為什麼?人家修福。也是這麼多人吃飯,大家口味不一樣。所以我們去拿菜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選擇個三、四種就夠了,不要每一樣都去拿;每一樣都去拿,貪心!貪心!只取自己所需要,取幾樣就很好了。所以自己要保持高度智慧,這都是修忍辱波羅蜜。吃飯都是修忍辱波羅蜜,看你能不能忍?由此可知,忍耐是在生活當中。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要知足,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的需要,適可而止,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羅蜜實在講就是修知足常樂。這是我們講對於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也有逆順。
  第二種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這個範圍包括得很廣。我們在一生生活當中,有順境,也有逆境。尤其是自然環境,在一年當中有春、夏、秋、冬的變化,新加坡靠近赤道,這是個常夏的地區,一年只有一季,我們長年生活在這個地區,似乎沒有什麼感覺。可是現在由於生活富裕,交通便捷,假期大家都出去旅行、出去度假,你所到達的地區,生活環境跟此地不一樣,如果你要到北方去,北方現在是冬天,你對於寒冷你要能忍耐,你要能夠忍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一些規矩。譬如我們在此地你們開車,駕駛是坐在車的右面,在台灣汽車駕駛就坐在左面,如果你到那個地方自己開車,你得要適應環境。這都是需要,講適應就是講要忍耐,你居住的時間短,你有短短幾天的忍耐,你居住的時間長,那你就要長時間的忍耐。這是說我們對於自然環境變化,你要有忍耐,你才能夠適應。
  第三種佛說的叫修學。修學包括世出世間法。我們想學一樣東西,不是幾天、幾個小時就能學會,一定也是長時間。世間的教學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在求學過程當中,如果沒有毅力、沒有恆心、沒有耐力,你的學業不能完成。修道亦復如是,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長時間,不是短時間。淨土法門在一切法門裡面,大家都說這是「易行道」;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門比較它容易,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是與其他法門較量,這個法門比較容易;還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你才能修成功。
  這一部《無量壽經》,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確實它不算是分量長,也不算是很高深,非常適合於現代人修學。經典的文字淺深適中、長短適中,夏老居士的會集功德無量無邊,帶動末法往後九千年有緣的眾生,必定是因這部經典而得度,從這部經典裡面,奠定了「信、解、行、證」的基礎,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可是經文雖然不長,也得有耐心,從頭到尾念一遍,我勸諸位不要念得太快,念慢一點,把它的意思念出來,你才真有受用,古人常講「隨文入觀」,這一句話很重要。隨著經文我們就契入境界,這叫會念。不會念的只是念文字,念完之後是什麼?不知道,什麼意思不曉得。
  所以讀誦千萬不要趕時間,我念得很快,半個小時就念完、就交差了;這是對佛菩薩敷衍,好像是念給他聽,與自己不相干。早晨念一遍,或者念兩遍,有人發心念三遍,都念得很快,交差了,我是好學生,我一天念三遍,其實「信解行證」完全都沒有,這個念等於白念,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諸位要曉得,念經字字句句與信解行證相應,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要相應,「阿彌陀佛」四個字你念的時候,裡面也具足了信解行證,你的功夫怎麼會不得力?你怎麼會沒有成就?我們今天只在表面上做工作,沒有在實質上下功夫,所以怎麼樣修都是隔了一層。這樣一來你沒有耐心,你怎麼能成就?念佛要有耐心,讀經要有耐心,學習要有耐心,修法裡頭要有忍辱你才能夠成就。尤其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更需要很大的耐心。
  現在我們佛學院跟彌陀村的籌備工作相當順利。李居士今天中午告訴我,楊厝港那邊的學校他們決定搬走,他要求的時間是給他兩個月的時間,他搬走,李居士希望愈快愈好。搬走之後,這個地方我們接收過來,我想油漆粉刷稍微裝潢一下,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就可以搬進去,我們的培訓班就變成佛學院。佛學院的課程,預科一年,正科三年,研究班三年,全部的學程是七年,你要有耐心念七年你才畢得了業你要沒有耐心那你就不能成就。七年念什麼東西?一門,一門深入你才能成就。念哪一門?同學們自己選擇,我們不限制。你自己喜歡哪一門,選定這一門,七年的功夫,一門深入。
  選擇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也要學七年,不能說我選個小的,我幾個月就可以畢業了,還是要學七年,《彌陀經》有得學!預科裡面一年,我有個想法,學圓瑛法師《彌陀經講義》。正科班裡面學《彌陀經要解》,《要解》有兩個近代人註解,圓瑛法師有《要解講義》,寶靜法師有《要解親聞記》,這兩樣東西夠你三年學的。研究班的三年,學蓮池大師的《疏鈔》,一部《彌陀經》也要學七年。七年之後,你把《彌陀經》研究得透徹,你到外面去講《彌陀經》,人家合掌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來給我們講《彌陀經》,才能成就。我們將來佛教學院,甚至於將來演變成佛教大學,我們學生都是一門深入,我們跟其他的學校裡面排課程、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佛學院」名副其實,我們這裡頭是來學作佛,是學作菩薩,不是幹別的;學作佛、學作菩薩,跟其他的不一樣,決定不相同。這是講你修學「忍辱」。
---恭錄自無量壽經細講37集

˙「忍辱」波羅蜜---「一切法得成於忍」
    「忍辱」波羅蜜。忍是忍耐的意思,當年翻經的法師把它翻作忍辱,這也是翻譯考慮到本土化跟現代化。因為中國古人對於辱看得很重,我們在古書裡頭常常讀過,「士可殺,不可辱」,把辱看得這麼嚴重。士是知識分子、讀書人,在社會上受到大眾尊敬,讀書人可以殺頭,不能侮辱。中國人把侮辱看得這麼重,所以翻經的法師翻到忍就用辱,辱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這就說明一切都要忍,《金剛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你小忍就小成就,大忍就大成就。我們得到人身不容易,聞到佛法更不容易,所謂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要想有成就,那就是得成於忍。你自己修行度化所作所為,別人未必知道,別人未必有智慧能看得清楚。有智慧的人,看到你所作所為敬仰你、佩服你;沒有智慧的人,看到你所作所為嫉妒你、批評你、侮辱你,甚至於陷害你,你要能忍,你不能忍是退心退轉了。
  你退轉無所謂,你做的事情是可以幫助正法久住,是可以利益一切眾生,你這一退轉佛法衰了,眾生沒福,要遭難,豈不是因為幾個少數人毀謗侮辱,把你的大事害了?所以要堅忍,不在乎。一個人受人批評到什麼時候?蓋棺論定。你還沒死!你還沒死,換句話說,人家一切評論都是打問號,不可靠,等你死了以後再說。你現在所做的惡未必是惡,你行的善也未必是善,一定要看到往後的結果。如果你所做的眼前是惡,但是到後來能夠利益眾生,那你這個惡是大善,淺見無知的人見不到。他造的罪業小,他個人受報;如果你不能夠忍耐而退心,一切眾生受害,你要知道一切眾生受害,對於侮辱你的人、毀謗你的人,他的罪就重,他就墮阿鼻地獄;你能夠忍耐,不理會他,依舊去做,他造的罪業輕,你也救了他。你沒有受他影響,你還是照做,還是正法久住,還是利益眾生,他那個毀謗造的罪業小,那就輕;真正要影響,你要退轉,他造的罪業極重,要墮阿鼻地獄。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他在造罪業,我們希望他罪業輕一點,將來受報輕一點,不要報得太重,這是對他的慈悲憐憫,他哪裡曉得?他愚痴蒙昧,他不知道。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發菩提心的人,那個心慈悲到極處。這些道理你要不天天讀經,不天天聽經,你怎麼會覺悟,你怎麼會明白。真正愛護你的人,幫助你的人,你把他當作冤家對頭,你雖然把他當作冤家對頭,人家還是真心愛護你,還是真心幫助你,絕不因為你不認識,絕不因為你還要侮辱加害於他,他對你愛心就減少一分,沒有。如果他要是真的,那個愛心、幫助的心減少一分,他就沒有忍辱波羅蜜,他菩薩行裡頭就缺了一條,就不圓滿了。
  通常講忍辱,第一個就是人為的加害,能忍;第二種是自然的災害,也能忍;第三種是修法。修法裡面包括世出世間法,無論做什麼一種事業都很艱難,都不是容易,你沒有耐心,你怎麼能成就?世出世間的事情哪有一帆風順?這個要知道。諺語裡頭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又說「好事多磨」,好事哪有那麼容易做?你要沒有耐心、沒有智慧,很容易就退轉,很容易就被魔障礙住。所以真正好事,誰做?諸佛菩薩來做,菩薩有智慧,菩薩有定功,菩薩有耐心,勇猛精進,絕不退轉。普賢行願裡面十願,每願末後總結:「無有疲厭」,那是勇猛精進之相,那是忍辱波羅蜜的成就,哪有退轉的道理!為什麼會不退轉?因為他念念有那麼多苦難的眾生,要等待著得度。你一退轉,這些苦難眾生沒人幫助他、沒人救他,所以想到這一點,自己就不敢退轉,什麼樣的冤屈也得要忍受,什麼樣的加害也要忍受,這樣才顯示出你慈悲,你的偉大。

˙我們一定要發心,一定要明理,然後認真的修學
    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雖然菩薩行的六個綱領都講得很多、很清楚,可是布施跟忍辱這兩樣講得最多,原因在哪裡?布施能修大福報,忍辱能成就大福報。如果你只曉得布施,不能忍辱,你所修的福報一面修一面就漏掉,很難成就,所以布施得忍辱,才能成就譬如你很會賺錢,但是你也很會花錢,你賺得很多、花得很多,到最後還是窮光蛋一個,你不能忍耐。肯布施、肯賺錢的人,還能夠忍耐、能夠節儉,他才能成為大富;這就是修的福多,享用很少,這就是能忍,這才能累積,才能夠享受大福報。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心,一定要明理,然後認真的修學。往昔我們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總是有貪心,對於世法、佛法都有貪心,總是吝嗇,自己有的不肯施與別人;現在曉得這是障礙,障礙自己明心見性,障礙自己念佛往生,甚至於障礙自己研究經教的法慧。你研究經教為什麼不開智慧?你有障礙。你把這個障礙捨掉,你讀經會開智慧,你聽講會開悟,為什麼?沒障礙;你才能夠修行證果,道理在此地。所以慳貪是第一重關,第一個大障礙一定要突破。持戒,再突破第二重障礙。第二重障礙就是念念自私自利,念念損人利己,這就是惡業。今天社會,哪一個人不說自己的利益,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利益,一定損害別人的利益,惡業就從這兒來的。持戒的目的,樣樣如理如法,絕不再造惡業。這樣忍辱,你才真正能積功累德,才由小的成就,逐漸逐漸發展為大成就,乃至於功德圓滿。
  這是菩薩行的六個項目,我們才講了三個,下面還有精進、禪定、般若;這個慧就是般若。這兩句話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的學法門、斷煩惱,學六度這是學法門,這六度的效果是破煩惱,布施破慳貪,持戒破惡業,忍辱破瞋恚,精進破懈怠,禪定破散亂,般若破愚痴。從所破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從方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兩句四弘誓願含著兩願在裡頭。底下『未度有情令得度』,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末後一句:『已度之者使成佛』,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圓圓滿滿具足四弘誓願。
---恭錄自無量壽經細講38集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吉第 金錢 +1 2017-12-4 21:30
  • QQ. 金錢 +10 智慧、忍辱、認真修學,謝謝老師 ... 2014-2-3 22:08
  • 溜溜 金錢 +6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27 13:40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http://www.amtb-mtl.org/pages/jingzong/ytz/ytz.html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啟教之人也。念佛修淨土之教,二十五位菩薩每人不同,大勢至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他是淨宗初祖,夏蓮居老居士首先在《淨宗捷要》一書中提出大勢至菩薩為淨宗初祖,在虛空法界提倡念佛法門只有大勢至菩薩。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改變,成佛之後還是念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也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稱之為淨宗初祖,名實相符。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禪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是證得首橙嚴大定。大勢至與觀世音兩位大菩薩現居此娑婆世界,對念佛人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生淨土。念佛是方法,有智慧才能念佛。世間聰明人未必有智慧。聰明是世智辯聰,為八難之一,八難中任何一難均障礙修道,障礙出三界,障礙了生死、出輪迴、成佛道。性體周遍為圓,妙用無礙為通。又妙智所證之理圓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達到圓通的境界。 此經示念佛圓通,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印光大師此為「念佛用功最妙方法。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方為淨念。若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示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足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自得心開也。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吉第 金錢 +1 2017-12-4 21:30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http://www.ctworld.org/turn/sutra/003.htm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耳根殊勝妙覺心 圓通法法證三昧
 
  在《楞嚴經》裡共有二十五圓通。二十五圓通即是告訴我們二十五種修行的方法,依據這二十五種方法修行都可以得到解脫、成就聖道。這二十五種法門是依據什麼而修的呢?二十五個法門當中的「耳根圓通」,就是所謂的「觀音法門」。為什麼文殊菩薩會特別的讚嘆耳根法門呢?
六根當中
任何一根都可修
但也各有其不同的優缺點

  在法華經裡,對六根的功德有很詳盡的說明,這裡就不再詳述。雖然說,六根任何一根都可修,但也各有其不同的優缺點。例如眼根,我們的眼睛是見明不見暗,只要電燈一關就什麼都看不見了,而且,左右兩邊旁觀祇能看到三分之二,另外的一分就不能看清楚,對後面的事物更不用說了。   再說鼻根,我們的鼻子有「出息入息」,這一出一入當中有個空檔,也就是在出息入息交替當中會停一下,這個停的空檔,鼻子就產生不了作用,所以還是有一分的不圓滿。   再來就是身根,我們的身體覺得「今天天氣很冷」,是因為有這個「冷」,所以才知道「冷」,如果沒有這個「冷」,那麼身體就不知道了。因為有冷、熱、順、逆、苦、樂,所以我們才知道;假如沒有冷、熱、順、逆、苦、樂的話,身根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還有舌根,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知道東西酸甜苦辣的味道,但沒吃東西時,就不知道酸甜苦辣了。而意根有想前想後、患得患失的毛病。所以,觀世音菩薩在六根當中祇選擇「耳根」來修,因為耳根祇有聞,祇有聽的特性,即使把電燈關了,耳根還是聽得見。近聽得見、遠聽得見,前後左右上下東西南北方也聽得見,縱然有房屋、牆壁障礙也聽得見;即使十方同時打鼓,也可以同時聽得清清楚楚的,這是耳根的殊勝。   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聖號,也是用耳根在修,所謂「一句佛號一念心」,自己念佛給自己聽,就是「返聞聞自性」的初步;不管是念佛、持咒、誦經,都是念給自己聽,只有知此才能把心收回來,這也才是念佛、持咒、誦經的目的。所以說,耳根是最直接了當的,當然功德也是最殊勝的了。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修證成道的法門,這個法的傳承,是在無量劫、恆河沙劫以前,有一尊佛名觀世音,出現於世普度眾生的那個時候。觀世音菩薩說,他在當時發了一個大願──希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菩提心;當時因為還沒有證悟到菩提心,所以祇是希望。觀世音菩薩當時所希望的就是這一念心,能由相對達到絕對,由染污變成清淨,能夠得到解脫、證悟這念最上、最尊貴的心性。
契悟菩提、證到三昧的方法
就是聞思修

  這尊佛當時教導觀世音菩薩一個契悟菩提、證到三昧的方法,就是──聞思修。所謂聞就是聽,從耳根聽進去後,還要思,思就是想、思惟;也就是說,聽進去後,還要一遍、二遍……甚至百千遍的去想,想什麼呢?想人生佛法的真理!想了以後還要修,修就是學。
將所明白的道理
運用在日常生活或禪修當中
才稱為修

  一般中下根的人把道理明白後,將所明白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或禪修當中,這時才稱為修。但上根利智的人,聞了以後就是思,思的時候就是修。例如,釋迦牟尼佛的那個時代,每當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當下就有很多聲聞弟子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甚至四果的。當他們聽到佛說,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所以是空性;外界的一切及宇宙萬物是緣起,緣起就是假相,假相當下就是空性,因此就是「我空」、「法空」。就把這個道理放在意識當中一而再,再而三,甚至百而千次的分別、思惟、想念,忽然當中因緣成熟了,一剎那能想的心與所想的四大假合的空性相應了,入了定,入到了空定,也斷了貪瞋癡慢疑邪見的六個根本煩惱。這就是從聞慧、思慧、修慧入三摩地。三摩地的中文有正念、正定、空定的意思。   因此,不管是聽經聞法或學習世間的學問,如果能夠做到聽了就思,思惟了以後就做,那麼,經過這一番用功,所聽到的就變成你自己的了。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兩耳內聽,兩眼內視
把這念心,入歸到本性、自性

  楞嚴經說:「初心不能入,云何證圓通?」初心,指的就是修習任何法門,剛剛開始的那一念心。這一念心要從什麼地方去入呢?六根雖然都可以入、可以修,上面說過,觀世音菩薩認為耳根最殊勝,所以選擇耳根來修。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耳根,耳根能聞、能聽,聞性是不生不滅的,不會隨聲音的生滅而生滅,可以毫無障礙的周聽十方。   那麼,如何以耳根來修呢?舉個例子,當你臨睡前,在床前擺一個時鐘,然後把所有的精神與注意力,集中在聽鐘聲上面,除了時鐘的聲音外,其他什麼聲音都不要去理會它;這樣專心的聽,能聽的那念心往裡面收、收、收……,收到最後,時鐘的聲音也聽不見了。   我們的心,是流動的,通常都是往外流,從六根門頭流到外去攀緣六塵境界,這就是眾生。現在,把心收回來,不讓它跑到外面去,兩耳內聽,兩眼內視的,把這念心入歸到本性、自性,外面的任何境界也就都與我們毫無關係了,禪宗稱此為「迴光返照」。我們在禪七當中的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的三個法門,都是「入流」。   修行有能有所,「所」指的是外面的聲音,當我們的心往內聽、往內收,收到最後,心就離開了外面的塵勞及一切相對的境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的功夫祇是第一步。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動、靜二相是相對的
相對的就是塵勞
因此心要離開動靜二相

  這念心往裡收……,收到寂然不動了,六根慢慢的也歸一了,沒有所聽的境界,心也寂然不動了。心離開了動境入到了靜境,這時如果貪著靜境,就為靜境所障礙了。有些人在打坐當中,坐著坐著,突然聽到外面的聲音,身體會有一種像針刺痛的感覺,這是由於貪著靜境的關係。   動、靜二相是相對的,相對的就是塵勞,因此心要離開動靜二相,繼續的用功,把這念心繼續的收、收……收到這念心不起一個念頭,沒有一點妄想。能聽的這念心,不是空空洞洞的,而是沒有妄想,這念心隨時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的。   達到了這個境界還不是究竟,不要得少為足,繼續用功,繼續的往裡面收、繼續的往裡面聽……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六根不住即得解脫
  不貪著靜境也不貪著定境,這念心繼續的往裡面聽……、收……,忽然會看到五光十色或幻境,諸如山河大地、佛菩薩等等的景像;因為到達此時自然的會有一些感應出來,不足為奇,不要去理會這些境界。為什麼會有這些境界呢?這些都是我們平時的執著、心意識執著所產生出來的幻相,因此,經典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即在此。   這個時候不管是好的、壞的,甚至聽到念佛、唱誦,或者是師父在講開示,都不要去理會它,還是繼續的用功,繼續的收攝。如此繼續不斷的用功下去,忽然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沒有了,統統歸於意根了。歸於意根後,意根也不要住,楞嚴經上說:「六根不住即得解脫。」   聽到什麼聲音,看到什麼境界,不管是好的、壞的、冤親等等的一切事事物物一概不理,能聞的心和所聞的境達到了絕對的境界,這個絕對的境界沒有六根,只是一個覺的存在,就是「覺性現前」了。覺的境界是一片真空,沒有時間、沒有房屋、沒有山河大地,甚至身體也沒有了,更不用說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達到了這個境界,什麼人都找不到你,閻王小鬼找不到、冤親債主找不到、佛菩薩也找不到,所覺察的所知道的就一片空性、一片真空,即是所謂得到解脫、證到我空。我空就是人空,達到此境界不再用功的話,即稱為「小乘聖者」。此時,能知所知的這念心還存在,因此稱為「偏空涅槃」。   雖然只有覺的存在,但覺仍有能覺與所覺,還是不究竟,此時如果聽了善知識的指導,或者是看了經典有所醒悟後,繼續用功,繼續的往裡收……。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

  此時能覺和所覺的境什麼都沒有,十方世界就是一個空,就是一個覺,祇有這念心和這個空而已,達成了最高、最圓滿的空性。然而達到了只有能覺的這個心和所知道這個空的境界,還是不究竟,如果此時知道繼續用功下去,進而──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要得到真正的大解脫
必須解開六個結
結就是煩惱

  前面所說的能聞所聞沒有了、空沒有了,這些用功的過程,都是生滅,不是真正的寂滅;現在能覺的這個心和所知道這個空的境界都不執著,空不執著、也不執著覺,空覺不住、放下了,真正的寂滅就現前了。   寂滅就是涅槃,因此,佛經裡說過:所有一切法超不過寂滅涅槃,若有一法超過菩提心,涅槃心的,這個法就是方便。故由此可知,只要有功夫可用的都是方便。寂滅現前,就是淨土宗所說的常寂光淨土,這念心是不動的、沒有妄想、塵勞,心性常住,空性常住不滅的。   前面所說「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的這一段都是在世間上用功,是世間法,這念心並沒有得到解脫,沒有契悟到空性,因此稱為世間。契悟到了空性後,還有一個覺性的存在,是小乘聲聞、緣覺的境界,達到了空、覺都不住,真正的寂滅現前時,就超越世間、凡夫、二乘的境界。   從這一段來看,或者依佛經裡所講的,要得到真正的大解脫,必須解開六個結,因為結就是煩惱,哪六個結?   第一是動結。人從出生到老,從求學到就業,心始終就沒有停過,時時刻刻都是在動的當中,動相就是一個結。「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解開動結的方法,心不往外聽要內聞,聽到什麼聲音都不理會它,真正做到了,不嫌台北市的喧鬧,更不會執著在寺廟或深山的安靜,人有一個毛病就是「逃境安心」,以為安靜必須從境上去求,而不知道從心上求。   第二是靜結。這個心知道往裡面收,往裡面聽,不去理會外界的一切聲音,身心就感到安靜了。如果貪著靜境的話,心執著在靜上面,禪宗稱此為:「死水不藏龍」,沒有大智慧,祇有一個空空洞洞、清清明明的境界,一點用處也沒有。「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離開了動境,解開了動結,接著「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心離開了動靜二相,這念心了了分明,知道外界的一切與我都沒有關係,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就解開了動靜二結。   第三是根結。捨棄了動靜二相的塵勞,但是六根還在,六根存在是生死的根本,因此根結必須解開。這念心繼續的往裡面收、收、收……,收到最後,六根沒有了,覺性一現前,就離開了根塵,也解開了根結了。   第四是覺結,第五是空結。離開了根塵後,就是一個覺,一個空的境界,還是相對的境界,所以空也不能執著。   如果執著一個我所知道的這個心、這個覺性,還是有能所,因此覺也不能住、不能執著。不住覺,不住空就超越了世間、出世間了。   第六個是滅結。沒有了能知的覺,所覺的空,這個心從生滅生滅,達到了寂滅,還有一個「滅」的境界,執著一個「滅」還是結,因此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寂滅也不住,真正的寂滅才能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這六個結解開了,在佛經上說,就是破了色受想行識的五陰境界。離開了動靜二相就是破了色陰;根結解開了,就是破了受陰;覺結解開了,就是破了想陰;空結解開了,就是破了行陰,到最後生滅滅已就是破了識陰。這個法門把五陰境界一下子破,破了五陰境界後,就超越了世間出世間,達到了這個境界時有兩種殊勝的功德,其一是: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此時的心與十方諸佛的心變成一體了,與十方諸佛本自具足的微妙覺心──佛的心、菩提心、涅槃心相應了。十方諸佛有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我也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這個心與十方諸佛完全是一樣的、是相應的。第二個殊勝是: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時觀音聞聲救苦的功德現前了,十方一切眾生只要起個心動個念都知道。這裡為什麼稱一切眾生呢?世界是無量的,眾生也無量的,六道自然也是無量的,每一個世界皆有六道眾生,所以每一個世界皆有十方諸佛,所有的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個三千世界都有一尊佛在普度眾生,因此,這裡所說的一切六道眾生,不單指我們這個世界,而是涵蓋所有恆河沙一切眾生。   這種境界三昧的境界,三昧修成了,就超越了世間出世間,十方一切世界統統圓成在這念心。這念心「淨」得像鏡子般,沒有一點塵垢,物來物現,物去不留痕,絲毫沒有一點罣礙。觀世音菩薩依觀音如來所教的法門修成後得到這二種殊勝的功德,接著,他說: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由於恆河沙劫供養觀音如來的關係,所以蒙觀音如來教授這個法門,可見供養的福德確實不可思議。這裡,觀世音菩薩也特別提到他所悟到的「聞薰聞修」,慢慢的薰習,時時刻刻都在薰習,久而久之自會養成好習慣。修行必須有這種的體認,絕對不能急,也急不來,但是也不能因而就散漫。   我們在聽經聞法的時候,往往有聽不太懂或聽不懂的情形,常會因此而感到懊惱,其實,這種心態大可不必有,因為這個法門你以前沒有修過,沒有薰習過,所以聽不懂,不要灰心;只要有恆心,多聽幾遍,自然就會聽懂。薰一次不夠的話,薰它個十次、百次,甚至一千次終會有聽得懂的時候。   但並不是聽懂就算數了,聽了還要想,還要思惟,一遍想不通,一百遍、一千遍的鍥而不捨的去想它,一面想一面學,慢慢的能想的這念心和所想的道理忽然一下相應,就成道、證果了。「聞薰聞修」可以說是修行的重要原則。
行住坐臥
都不能離開這念不動的心
才算是金剛

  聽了要想,想的時就要學,這樣持續有恆的下去,到最後統統一起沒有了的時候,這念心就是「金剛不動三昧」。金剛是形容詞,有不動與摧破的特性,能摧破一切障礙。金剛不動的智慧心能夠迴光返照,破除我們的習氣,破除見惑、思惑、無明惑,最後習氣漏盡,這個心真正不動了。這念心不祇是不動的時候不動,即使在動的時候,在行住坐臥都不能離開這念不動的心,才算是金剛。   成就了金剛三昧,上與十方諸佛如來本妙覺心,是同一個心了,這時,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起心動念都知道,這是神通現前了。神通就是靈通,它是本具的,不需要另外去求,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心達到了寂靜無為不動的境界,十方虛空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所有的一切事事物物都離不開虛空,當然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   觀世音菩薩達到了這個金剛三昧的境界,證到了這個境界後,也就成就了三十二應身,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了。   觀世音菩薩在外面,但我們自己也可以成就觀音菩薩的這種功德,這種果報。只要各位的這念心──師父在說法,各位聽法的這念心,往裡面聽,不要往外聽,不要聽外面的是是非非,心當中不要起無明,起了無明即造業障,造了業障就要受六道輪迴生死之苦。希望各位耳根往內聽,心往內收,耳根圓通修成功時,這個世界就是一片「淨土」了。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吉第 金錢 +1 2017-12-4 21:30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吉第 金錢 +1 2017-12-4 21:31
  • 江小魚 金錢 +10 恭敬領受 老師的文章分享與提醒 ... 2014-7-3 21:07
  • 啟賢 金錢 +10 終身學習。 2014-1-30 20:00
  • 溜溜 金錢 +6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27 13:39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