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阿含經故事選--說與不說之間

阿含經故事選--說與不說之間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073.htm


073.說與不說之間

  有一次,摩揭陀國的大臣禹舍婆羅門,到舍衛城竹林園拜訪佛陀。

   禹舍婆羅門對佛陀說:
  「尊者瞿曇!我是這樣的一個人:凡是我親眼所見的,我會準確地描述出來;凡是我親耳所
          聽說的,我會完全照我聽到的陳述出來;凡是我所覺了的,我會按照我所覺了的說出來,從
          不失真。」

  佛陀對這樣的行徑並不完全同意,就對大臣禹舍說:
  「婆羅門!我不說『應當將所有看到的一切說出來』,我也不說『不應當將所有看到的一切
         說出來』,所聽到的、所覺了的也一樣,不說『應當』或『不應當』將所聽到、所知道的一
         切全部說出來。

  婆羅門!如果將所看到的說出來,會造成不善法的增加,善法的減少,那麼,我就不說,反
        之,如果能促成不善法的減少,善法的增加,我就會說。聽到的、覺了的也一樣。」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八三經》。
  二、能準確無誤地轉述所知、所見、所聞,大概是大臣禹舍所引以為傲的,所以會向佛陀
                說。這讓我們聯想到,現代媒體所宗奉的「忠實報導」。現代媒體以社會大眾有知的權
                力為理由,對一些會造成負面教育的事件,也鉅細靡遺的詳加報導,尤其是對一些犯罪
                案件,或對社會風氣有負面鼓舞的事件。這類事件的報導,常常造成一些不良的模仿。
                從本則故事的對話來看,佛陀顯然是不同意所謂「忠實報導」的,報導或轉述與否,應
                當評估會有怎樣的影響而定,如果明知道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的,就應當有所抉擇,
                保持緘默才是。
  三、不「欺騙不實」,是為人的基本態度,佛陀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從本則故事來看,為
                有利於善法而保持緘默,應當沒有違反不「欺騙不實」之虞。
        四、即是一般的言談,佛弟子應當也要比照這樣的原則吧!

TOP

感謝分享。
南無阿彌陀佛

TOP

原來有這樣的說法,
或許太真實不失真有時候
反而大家不能接受...
要打馬賽克反而比較好....
謝謝分享

順便分享一下:
瞿曇
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華譯為日,或甘蔗。

TOP

謝謝分享

TOP

婆羅門!如果將所看到的說出來,會造成不善法的增加,善法的減少,那麼,我就不說,反
        之,如果能促成不善法的減少,善法的增加,我就會說。聽到的、覺了的也一樣。」


用對的態度說對的話真的好重要啊  不然不僅易結惡緣還會造惡業
我還要努力很多很多很多啦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仰 於 2009-4-17 10:11 PM 發表
順便分享一下:
瞿曇
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華譯為日,或甘蔗。 ...
華譯為日,或甘蔗。

《法苑珠林》卷八:「《菩薩本行經》云,甘蔗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

即以王位付諸大臣,大眾圍繞,送王出城。

剃除鬚髮,服出家衣。……成就四禪,具足五通,得成王仙


……有一獵師,遊行山野,遙見王仙,謂是白鳥,遂即射之。……

爾時彼地有兩滴血,即便生出二甘蔗牙,漸漸高大。

至時,甘蔗熟,日炙開剖,其一莖蔗出一童子,更一莖蔗出一童女。……

此童子者,既是日炙熟甘蔗,開而出生故,一名善生。

又其從甘蔗出故,第二復名甘蔗生。

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種。

彼女因緣一種無異,故名善賢,復名水波。

時彼諸臣取甘蔗種所生童子,小年時即灌其頂立以為王。

其賢善女,至年長大堪能伏事,即拜為王第一之妃。」

釋迦族的起源,又可見《長阿含經》及《佛祖統記》。

[ 本帖最後由 HMC 於 2009-4-21 10:27 編輯 ]

TOP

《翻譯名義集》卷一:「瞿曇,或憍曇彌,或俱譚。西域記云:喬答摩,舊云瞿曇,訛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曇,星名,從星立稱。至於後代,改姓釋迦。慈恩云:釋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曇,此云純淑,應法師翻為『地最勝』,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


悉達多·瞿曇是佛陀的名字的巴利語拼音。

梵文的譯法是悉達多·喬答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