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佛性與法性-惟覺老和尚

[轉貼]佛性與法性-惟覺老和尚

TOP

轉貼參考:佛光大辭典

名相:無情有性

釋文: 為天台宗荊溪湛然所提出之佛性論。

佛教一般咸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之生物)方具佛性,湛然據大乘起信論所說「真如緣起」,而認為山川、草木、大地、牆壁、瓦石等無情亦具佛性。

其所著金剛錍(大四六‧七八二下):

「應知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

主張此真如即一心,或稱本覺;萬物由一心、本覺隨緣所生,故萬物亦體現一心、本覺。

並駁斥反對者,而謂:

「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萬法之稱,寧隔於纖塵,真如之體,何專於彼我?」

主張一塵一心 即 一切 生 佛之心性,

唯通過對真如之認識,始可成佛,而悟及無情亦具佛性。p5111


名相:無情說法

釋文: 謂山川草木等無情(無情識者),亦住於各自之本分,而有說法之義。

說法不僅限於有情識之有情,即如無情識之無情亦能說法,以心耳即得聽聞無情說法。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大四七‧五○七下):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可知。」

蘇軾亦有偈云(卍續一四七‧四五一下):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景德傳燈錄卷十五〕p5111

TOP

轉貼參考:佛光大辭典

名相:法性

釋文: 梵語 dharmat,巴利語 dhammat。

諸法之真實體性。亦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

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為 真如 之異稱。

法性乃萬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大智度論卷三十二即以一切法之總相、別相同歸於法性,謂諸法有各各相(即現象之差別相)與實相。

所謂各各相,

例如蠟炙火溶,頓失以前之相,以其為不固定者,故分別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無自性),即說空為諸法之實相。

對一切差別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為同一,稱之為「如」

一切相同歸於空,故稱 空 為法性。

又如黃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質,一切世間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說此諸法本然之實性為法性,此與圓覺經所謂「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同義。

釋尊曾於大寶積經卷五十二開示諸法實性之義,

謂法性無有變異,無有增益,無作無不作;

復於一切處通照平等,於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於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

又謂法性無有分別,無有所緣,於一切法能證得究竟體相。故若有依趣法性者,則諸法性無不依趣。

一般對法性與如來藏加以區別,即廣指一切法之實相為法性,

然亦有主張法性與如來藏同義之說。如大般若經卷五六九法性品說如來之法性與大乘止觀法門卷一等即屬此說。

〔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一、菩薩地持經卷一、成唯識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二十八、大乘玄論卷三〕(參閱「真如」4197、「真理」4221)p3358

TOP

問佛性與法性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http://blog.udn.com/arongsh/3520548

TOP

引用:
原帖由 HMC 於 2010-1-19 17:14 發表
問佛性與法性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http://blog.udn.com/arongsh/3520548

您早貼這個就好了

TOP

因為我也沒證道、沒開悟
沒辦法跟您講解

所以要趕緊念彌陀

TOP

引用:
原帖由 HMC 於 2010-1-19 17:17 發表
因為我也沒證道、沒開悟
沒辦法跟您講解

所以要趕緊念彌陀   
....

[ 本帖最後由 黃楊木 於 2010-1-20 05:42 編輯 ]

TOP

轉貼參考:佛光大辭典

名相:如來藏

釋文: <一>梵語 tathgata-garbha。

於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所隱藏之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

蓋 如來藏 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污,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

一切染污與清淨之現象,皆緣如來藏而起 之教法,即稱如來藏緣起

經論中常以該思想闡明人之迷、悟對立意義。

勝鬘經法身章(大一二‧二二一下):

「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大方等如來藏經亦列舉蓮花內有化佛、淳蜜在巖樹中、真金墮於不淨處、弊物裹金像、賤女懷貴子等九喻,詳加解說其義。

 佛性論卷二如來藏品謂「藏」有三義:

(一)所攝藏,一切眾生悉攝於如來之智內。

(二)隱覆藏,如來法身無論因位、果位,俱不改變;然眾生為煩惱所覆,故不得見。

(三)能攝藏,如來果德悉攝於凡夫心中。

於同論卷二自體相品與勝鬘經自性清淨章謂「藏」有自性、因、至得、真實、祕密等五義,即:

(一)萬有悉為如來之自性,由自性之義而言,稱為如來藏。

(二)此藏乃聖人修行正法而生之對境,由成為境界之「因」義而言,稱為正法藏,或法界藏。

(三)信此藏可得如來法身之果德,由至得之義而言,稱為法身藏。

(四)此藏超越世間一切虛偽,由真實之義而言,稱為出世藏,或出世間上上藏。

(五)一切法若順此藏則得清淨,反之則成染濁,由祕密義而言,稱為自性清淨藏。

以上五項稱為五種藏。

大乘止觀法門卷一,則列舉能藏、所藏、能生之三義;

圓覺經略疏卷上,亦舉出隱覆、含攝、出生等三義,稱為三種如來藏。

另據勝鬘經空義隱覆真實章載,如來藏可分二種:

(一)如來藏超越煩惱,或與煩惱不同,亦即於如來藏中煩惱為空,稱為空如來藏。

(二)如來藏具足一切法,而與煩惱不離、不脫、不異,此即不空如來藏。


又同經法身章載,如來藏尚可分為二義:

(一)在纏,被煩惱所纏縛之狀態,包含空與不空二如來藏。

(二)出纏,脫離煩惱纏縛之狀態。

大乘起信論則謂,真如  有 如實空 與 如實不空二面;

覺之體相若以四鏡為喻,即:

(一)如實空鏡,即空如來藏。

(二)因薰習鏡,即不空如來藏。

(三)法出離鏡。

(四)緣薰習鏡。

前二者為在纏,後二者則為出纏。

 釋摩訶衍論卷二歸納以上諸說,而立十種如來藏。即:

大總持如來藏、遠轉遠縛如來藏、與行與相如來藏、
真如真如如來藏、生滅真如如來藏、
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能攝如來藏、所攝如來藏、隱覆如來藏等十種。

 或以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阿摩羅識(九識家所立之第九識)為一,例如入楞伽經卷七(大一六‧五五六中):

「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又(大一六‧五五六下):「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此時如來藏即阿摩羅識。

 如來藏之思想,在印度較唯識說早成立,與中觀、唯識等思想不同,然後世在唯識說之外,未別立如來藏,而於唯識說中論述如來藏。

我國地論宗則以如來藏為究竟,而立淨識緣起說。

天台宗認為如來藏即實相,而視其為不可思議之妙法。

於華嚴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論義記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來藏緣起宗;
內容含攝楞伽、密嚴、起信、寶性等經論之說,就該宗五教判而言相當於第三之終教。

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羅所說,即根據如來藏思想而來。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卷四、入楞伽經卷一、
大乘密嚴經卷下、大般若經卷五七八、無上依經卷上、
金剛仙論卷五、大智度論疏卷十四、法華經玄義卷五下、大乘義章卷一、卷三末、四分律疏飾宗記卷三本〕(參閱「譬喻」6809)



 <二>指佛所說之一切經藏。增一阿含經卷一(大二‧五五○下):「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p2361 ://cn


[ 本帖最後由 大明 於 2010-1-19 17:38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黃楊木 於 2010-1-19 17:23 發表


問題就是

惟覺法師開悟了嗎
這是重點喔
這篇文章  惟覺師父和淨空師父所說大致相同

這樣的質疑不好吧

開悟   不開悟   不是我輩能知的

惟覺上人沒開悟  那必定開罪上人及其信眾

如上人已然開悟證果   是否  謗聖僧

怎麼說都划不來


[ 本帖最後由 三宇 於 2010-1-19 18:25 編輯 ]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引用:
原帖由 黃楊木 於 2010-1-20 04:49 發表
我覺得講經說法
如果讓人不懂

可能第一個原因是我的程度未到 就像上次愣嚴經
因為我不懂 南老師寫的我也看不懂 所以我請教大師兄 老師 還有我的師兄
目前我還是不懂 有機會要請教陳國鎮教授

第二個原因是講經說法的人懂 可是為了顯示他佛法體悟高深
沒有用一般人聽的懂的話說 所以說了一般大眾也聽不懂

第三個原因是講經說法的人本身也不懂 說了大家更不懂
...
難怪世尊說法49年  我們搞不懂

六祖說法  當代信眾數十萬人  聽懂的好像只有43位


流傳到現代更是一樁無頭公案

因為大家都搞不懂   後世的翻譯愈來愈多

大家更迷糊了  汗


[ 本帖最後由 三宇 於 2010-1-20 18:18 編輯 ]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記得在三松發生過的故事

有人貼文或去修學一些看似佛法的佛法

三宇急呼   看講經說法的人吃素了嗎(當然吃素不一定開悟)

但不吃素的人可能沒真正體會佛法說的基礎慈悲(戒殺)可能還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見解

最基礎的都沒體會做不到    又怎能與之談論佛法呢


[ 本帖最後由 三宇 於 2010-1-20 18:34 編輯 ]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老師說是~~
我認為戒殺除了消極的不殺生外更有體貼周遭萬物的意思
五戒十善都是讓自己入門的方法,想要入門總要踏進門吧~~~
能做多少算多少~~~
ps:不知道跟主題有唔關希,只是看到老師提到戒殺~~
腳步踏實不退轉.

TOP

moonkeeper

說的好

佛門第一戒   戒殺

戒殺  涵義很深哪

能用心做就盡力做   阿彌佗佛

基礎功沒建立   就好比蓋樓房 沒地基咩   建立一個空中樓閣  諸位說危險不危險

聯絡電話 0928 807 814

世事如棋 乾坤莫測 笑盡英雄阿 三宇敬上

TOP

空中閣樓確實危險
借用上周嘉言踏實地走一步路,勝過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語

謝謝悍馬的發文 讓我對"借假修真"這句話有更深的理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