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智諭法師
[打印本頁]
作者:
小鬆
時間:
2024-5-3 06:40
標題:
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智諭法師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附註:大家也可以看YouTube上的影片,網址放置於文末。)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聖人也有苦樂。不過聖人在樂的時候,他能捨;苦的時候他能忍。可是凡夫在樂的時候不知道捨;苦的時候不知道忍,只喊天呼地。
這裡所謂捨,不是叫你不要樂,而是「不要貪著」的意思。樂的時候來了,要不貪著。知道一切事無常,樂一定要過去。要不是無常,不會有樂。娑婆世界的樂,都是無常的,都不是真正的樂,只是苦輕的時候,叫做「樂」就是了。
苦來的時候,不要懊惱,要忍耐。樂是無常的,苦也是無常的,一定要過去。你要是忍耐,就是聖賢;不忍耐,就是凡夫。「於樂能捨,於苦能忍」,這樣才能念佛。因為樂的時候,起貪著心,就不能念佛;苦的時候,起煩惱心,也就不能念佛。因此,樂的時候要不忘念佛,苦的時候也不忘念佛。念佛的時候,要心無所住。一念佛,心不住於樂,則能捨;一念佛,心不住於苦,則能忍。這是念佛的功用。
怎麼樣念佛才能心無所住呢?古德都是提倡「至心念,至心聽」。以至誠至意的心去念佛,至誠至意的心去聽佛號。古德在這方面,都有懇切的教導,因為至心念,至心聽,自然心無所住。無所住,心就清淨;心清淨,就平等。不管樂,不管苦,不管忙,不管閑,一律平等打成一片,都能達成一心不亂了。這個法門,甚深微妙。雖然說口念耳聽,以聲攝耳,可是他遠離聲塵,不被聲塵染污,妙就妙在這個地方。
大家可能認為我說的不對。口念出來的是音聲,耳聽就是聽聲塵,為什麼還說遠離聲塵呢?要知道至心念,至心聽,不但遠離聲塵,而且遠離色香味觸法五塵。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塵?色聲香味觸法能夠染污心地,所以稱之為塵,叫做六塵,如果色聲香味觸法不染心,那叫六法,不稱之為六塵。這六法,是法爾如是。不是說心清淨,就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假使說清淨心中不具六法,那是斷滅見的人所說的。
什麼叫六法呢?什麼叫做六塵呢?所謂染心,是心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心住色聲香味觸法,心就隨著色聲香味觸法轉了。舉個實際的例子:如果你看到好看的色,貪著它,起歡喜心,你就隨它轉了;不好看的色,起厭惡心,你也是隨它轉了。那時色法就成為色塵了,因為你被它所染了,如果你看到色,知道他是色,知道這個色是「因緣所起,沒有自性」。就不生好感,不生惡感,不生憎,也不生愛。那麼,它單純的是法,法爾如是。色如此,聲香味觸法也都如此。
大家念佛的時候,如能至心念,至心聽,一定心無所住。雖然面前有色聲香味觸法,但由於你心無所住,不被染著,不起分別,不隨著它轉。知道一切境,一切法都是空的,它現,是叫法相;不現,就是法性,對稱毫無干擾。這個是聖賢之路。
大家不要認為,學佛了,就應該色聲香味觸法是沒有的,那就錯了!這是學到外道法去了。色聲香味觸法隨緣而起,你能心無所住,不受其染,不受其轉,那叫佛道;否則,心有所住,就是外道。
這個「法」甚深微妙,念佛法門更是甚深微妙。當心無所住的時候,至心念佛至心聽,就能「聞而不聞」。怎麼說聞而不聞呢?因為真正著於聞,那就心有所住。不住,所以說是「不聞」。可是心不住於佛號處,自己念,自己聽。能聽,所以說是「聞」,那就是「聞而不聞,不聞而聞。」換句話說,句句佛號聽得清楚,那當然是「聞」了;雖聽清楚而又不住,不住,就是「不聞」了。
「聞而不聞」的時候,叫作止,就是止觀的止;「不聞而聞」,稱之為觀,就是止觀的觀。雖然止,雖然觀,可是不思議,叫作不思議止觀。
大家知道以後要在念佛時,看一看,是不是這樣,不要光聽我說。光聽我說的話,那是空話。「此法甚深,非證莫知」。只有自己念,證到了,就知道了。至心念至心聽的念佛法門,不是聞慧、思慧的境界,必須應用修慧,親身徹底的去修,才能得到。
大家要至心念,至心聽,聽自己的佛號。聽到清楚明白,一心不亂的時候,這叫做「不為境所轉,而能轉境」因為心能轉境的關係,才有西方極樂世界現前;不然的話,怎麼能從娑婆轉極樂呢?所以這種念佛,叫不思議法門。
希望大家能夠真信切願力行。「如此妙法門,無上波羅蜜」。
轉貼網址:
https://m.youtube.com/watch?v=_Ii8ri_Q7sU
[
本帖最後由 小鬆 於 2024-5-3 06:47 編輯
]
歡迎光臨 能量健康交流區 (http://www.lifecom.tw/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6.0.0